学理化、体系化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整体布局,将文化建设置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总体目标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文化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学理化、体系化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有文化理论方面的原创性贡献,也有文化实践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呈现出目标引领性、结构严整性、动态发展性的系统意蕴。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意蕴,有利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助力谱写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引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其作出战略部署,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以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发展目标,这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目标引领性生动实践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引领性意味着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在演进过程中蕴含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不仅推动了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建设,也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和时代活力;而中华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脉。中华文明深度融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维度的文明建设,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显示出其世界历史意义,体现了新的文化使命的目标内容,为我们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提供了“定海神针”。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们明确了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总体要求。守正才能坚定主体性,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将总目标和总要求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与实践指南,使之呈现出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呼应、历史性和时代性相贯通、真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结构严整性
作为深具主体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严整的结构逻辑。这一结构逻辑包含清晰明确的层次内容。从最高层次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统摄并指导其他层次的有序展开。其他层次主要包括七个“着力”、 一个“充分激发”以及两个“不断”。
从“七个着力”的结构逻辑看,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根本指向,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保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支撑,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舆论导向,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历史必然,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物质保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时代要求。
“七个着力”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特质,不仅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守正创新,深化了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也阐明了文化建设布局上的具体性要求,揭示了文化思想的系统整体性与要素可分性、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变革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由此,上述十个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协同,并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成为循序展开、越发完备的科学思想体系。
以新闻舆论工作为例,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落脚点。其中,传播力是手段,引导力是功能,影响力是效用,公信力是旨归,凸显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价值和示范效应;有公信力,才有说服力,新闻舆论传播才见实效、影响力才能落地。“四力”并出而又布局合理,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严密逻辑结构。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将“七个着力”作为一条主线贯通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展示新作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动态发展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理论原创性。
一是对战略地位的新概括——提出宣传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将其置于党的前途命运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深刻把握。“新概括”之新,在于其将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是理论武装的新要求——首次将理论武装作为文化建设首要政治任务,不仅强调在“真”字上下功夫,学、懂、信、用都要真;也注重在“化”字上下功夫,要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工作方法、干劲和业绩。“新要求”之新,在于提出了“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三是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既着眼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新凝练”之“新”,在于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之于国家和民族的凝心聚魂价值,将“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四是“文化自信”的新论述——将“文化自信”置于“四个自信”的基础地位,并以“最基础”“最广泛”等关键词对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作了鲜明注脚。“新论述”之新,在于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提升到培根筑基的历史高度。
五是“思想解放”的新篇章——提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新篇章”之“新”,在于将两种时空语境、内涵有别的思想体系有机结合。提出和推动“第二个结合”需要巨大理论勇气,因而也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六是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提出明体达用及体用贯通的建设思路,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了路线图。“新思路”之“新”,在于不仅廓清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功用,也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本身同其功用之间应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七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向——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新方向”之“新”,在于更加贴合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社会现实,凸显了凝心聚力和方向引领的精神要义。
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提出赓续中华文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举措”之“新”,在于“创造”“创新”,而非泥古、复古;是“转化”“发展”,而非机械照搬、因循守旧。
作为内容完备、论述深刻、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现实影响巨大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发展的、创新的思想体系,是对历史的凝练、理论的升华、实践的总结。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科学遵循。
作者:胡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内聘副教授,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4 年度项目“数字时代爱国主义凝聚力塑造研究”(GD24CXY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