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一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二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一重点任务,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灵魂所系,也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以“崇德向善”为现代化城市注入灵魂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对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的直接呼应,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度契合。“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实质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市民的集体认同,形成城市发展的精神纽带。“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旨在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平衡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将文化传承、道德建设、素质提升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以精神文明赋能城市发展。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标志着城市发展从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向,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硬件升级向软实力目标提升,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以德性凝聚人心、以文脉滋养生活、以善治激活参与。“崇德向善”的目标导向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注入了灵魂,是城市从功能载体升华为精神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跃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更加注重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将城市文脉嵌入城市风貌,将精神文明植入市民行为,展现“人民与城市共同成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图景。
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对推动广东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部署,强调要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广东处在“两个前沿”,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广东把“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融入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近年来,广东各地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新风正气浸润千家万户,全省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成为滋养广东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为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高水平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中,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构建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广州、深圳等地纷纷出台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广州永庆坊等街区的微改造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中的示范案例。
先行示范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任务重、责任多、要求高,需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接下来,广东应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兼具物质繁荣与精神富足的“人民城市”全国范本。
保护与活化并重,赓续城市文脉。厚重的历史文脉是城市宝贵的财富,更是崇德向善文明风尚的深厚根基。一要挖掘和保护文化遗存。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珍惜和保护好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二要复兴城市文脉。充分考虑城市文脉的延续,将历史文化更多地融入社区的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价值中去,留住市民共同的“记忆和乡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软实力。三要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以精细化更新替代大拆大建,把历史文化片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避免“千城一面”和文脉断裂,重塑独具岭南风情特色的城市风貌。
科技与人文融合,创新智慧城市治理。一是通过智慧治理推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探索建设智能体系,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从被动性抢救修复向主动性保护传承转变。加强城市更新中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将智慧管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环节。通过高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体验等,培育城市文脉活化应用的新业态和传播的新渠道。二是通过智慧治理赋能文明城市管理。借助“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智慧城市治理贯穿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的全过程。
全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文明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共建共享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首先,要形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走好新时代的党群工作路线,形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其次,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直达基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有效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活动直达基层社区、贴近群众,通过“城市文明讲堂”等方式将文明理念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再次,构建各方共建共享平台。以“政府引导、资源盘活、市场主体、共创共享”为原则,充分激活各方力量参与推动城市更新。完善议事协商参与机制,联动各方资源,推进社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发展成果。
作者宁超乔,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