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十五运会的东风,可深度整合、优化三地体育场馆、交通设施,依托国际化的赛事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促成大湾区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进而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
现代化体育产业兼具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等多种属性,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国家体育总局在强化政策支持、打造示范工程、组织消费活动等方面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稳步推动大湾区文化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5年11月9日,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开幕,成为建设“体育湾区”的重大契机。为此,需以多维规则衔接护航大湾区体育协同建设,持续赋能体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建设“体育湾区”的三重意义
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借助十五运会的东风,可深度整合、优化三地体育场馆、交通设施,依托国际化的赛事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促成大湾区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进而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另外,可发挥大湾区地理区位和人文资源的独特优势,融合龙舟、醒狮等岭南文化元素,打造自主品牌赛事,以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竞逐世界一流湾区,体育或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湾区内的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可进一步催生新型消费业态,培育多元化消费场景,从而充分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此外,可强化三地资源互补。例如,香港的国际金融与专业服务可为体育赛事引入全球资本和运营经验;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能够打造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珠三角九市的产业链生态和消费市场则为体育产品落地转化提供支撑。
促进粤港澳三地民众交流和共融。“体育湾区”建设可成为三地民众交流和交融的“润滑剂”。一方面,体育赛事的共办、体育文化的互鉴能够打破地域隔阂,唤醒三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建设“体育湾区”可破除三地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规则衔接堵点,为制度创新提供“试验田”。此外,随着运动员、体育器材等的快速通关需求日益增长,将进一步推动海关监管创新,提升三地民众跨境出行便利度。
“体育湾区”建设面临规则衔接差异
体育人才认定规则堵点尚未打通。以健身教练为例,内地健身教练主要通过参加国内统一组织的培训与考试获取资格证书,而香港健身教练认证多遵循国际健身行业标准,如ACE、NASM等专业机构认证标准。人才资质认定的差异使持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体育人才无法在大湾区自由就业。截至2024年10月,澳门第一期人才引进计划中,文化体育及其他产业的申请仅为144宗,位列四大产业末尾。三地人才认定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
体育赛事规则协同脚步缓慢。粤港澳虽间断性合办体育赛事,但由于三地赛事管理规则差异,导致办赛时间不稳定,且办赛形式多为“单向互访”,始终未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常态化区域赛事品牌。另外,自2014年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权放开后,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赛事监管体系。以马拉松为例,广州马拉松完赛成绩标准与香港马拉松存在一定差异,且精英选手获得广马直通资格的条件之一,是曾参加近五届广马中的任何一届并完赛,港澳选手若想参加广州马拉松或将面临资格审核困境。
体育非遗规则衔接存在壁垒。在体育非遗保护方面,广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核心,香港则主要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澳门出台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粤港澳实行不同的非遗保护制度,导致大湾区体育非遗区建设适用的法律规则尚未有效衔接。目前与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相关的规划文件,仅通过设定目标的方式作出原则性描述,往往导致粤港澳三地政府无法据此获得足够的权限,遭遇“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困境。
推进“体育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
打通体育人才认定规则堵点痛点。可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体育方面的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培训和考试制度,大湾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均可报名参加考试。此外,三地可依托“数字湾区”红利,构筑大湾区体育人才信息网,及时更新体育领域专家、优秀运动员等人员的相关信息,方便三地体育界和法律界人士了解和查询,逐步实现大湾区体育人才共享的目标。
加快体育赛事规则协同步伐。借鉴全运会“1+4”联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体育湾区赛事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对湾区赛事的组织和管理等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破解跨境赛事规则衔接难题。依托广深港澳等城市在办赛经验、场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创设一批湾区性体育赛事,并依据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基本规则,编纂适用于大湾区的体育赛事通用规则手册。例如,可在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创新建立“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事”“粤港澳国际龙舟挑战赛”等等,打破各项参赛资格壁垒,统一赛事积分、等级认定等制度机制。
破除体育非遗保护规则壁垒。粤港澳三地应以区域规划、行政协议等为载体,逐步塑造“大湾区体育非遗共同体”,并据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体育IP。可积极争取中央层面支持,打破体育非遗事业融合樊篱,推动规则互认、互通与互融。
作者冯泽华、刘立宏,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批准号:GD24ESQ3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