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一系列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应出尽出,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各项关键指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达949746亿元,同比增长4.8%。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4%、5.4%、4.7%。这一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优异,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仍能保持较高增速,体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一产的增长虽然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在全球农业生产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的稳步增长依然值得关注。全球许多农业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因气候变化、土地资源限制等因素而放缓。中国的农业生产仍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提高农业产值、促进绿色农业和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方面,政府加大了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夯实“大国粮仓”,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二产的增长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实力和韧性。当前,全球制造业普遍面临供应链瓶颈、能源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增长普遍放缓或出现萎缩。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通过加大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工业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速。
三产的增长同样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全球服务业增长普遍受到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阶段的影响,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服务业面临就业市场紧张和成本上升的压力。然而,中国的服务业持续恢复、发展良好,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金融科技、健康产业和在线消费等领域。中国政府对数字经济和创新驱动的支持政策有效促进了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服务业的持续增长。
放眼全球,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8%,欧元区和欧盟均同比增长0.9%。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增速仍位居前列。同时,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到2040年,通过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将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到26%。
对外贸易量质齐增
2024年,我国外贸表现亮眼,展现出量质齐增的良好态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总额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物流分别增长3.7%、3.6%和13%。一般贸易持续增长,反映了我国外贸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不仅增加了对外贸易的稳定性,也体现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的提升。
尤其是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贸易方式快速崛起,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力。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贸易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增长速度远超传统外贸,这表明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已经向更加多元、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与全球疫情后经济复苏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国内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现象背后,一方面是我国不断加大外贸便利化改革力度,简化了出口流程,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提高,中国优质商品国际需求的进一步拓展。
我国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东盟、欧盟、美国等继续稳居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2.7%,对欧盟出口增长3.8%,对美国出口增长5.1%。尤其是电动汽车出口成为热点,对欧盟的出口增长显著,这得益于部分国家放宽相关关税政策和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这种增长的背后有多重驱动力。一是我国加快了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为产品出口提供了强劲动能。二是各国供应链与中国供应链深度捆绑,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凭借高效的供应链和优质产品,迅速填补了多国市场需求缺口,特别是在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加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合作进入了更深层次。
此外,我国外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3.7万亿元,占总出口值的59.5%,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储能设备等出口表现尤为突出。这些产品不仅符合国际市场对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还彰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的技术领导力。
外资利用质量提升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保持强劲势头。2024年,中国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中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在新兴市场中稳居榜首,体现出外资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高度认可。我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试点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更多机遇。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其中,外资在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芯片设计以及生命科学等高质量环节的投资增长尤为显著。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溢出效应,也为中国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助力。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一些外资医药企业通过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推动了国产药物研发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此外,外资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绿色技术研发,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外资企业仍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的长期预期。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使其对外资企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未来,中国不仅将继续吸引优质外资项目落地,还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推动外资利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扩大消费初见成效
在外需疲软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商务部将2024年定位为“消费促进年”,通过一系列政策如以旧换新、绿色消费补贴和新兴消费品推广等,加快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受此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回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产品的消费表现亮眼,显示出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从以“数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消费者对环保、健康和智能化等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多个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例如,智能家居产品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升,健康食品成为消费升级的热门领域,反映了消费者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此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折射出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迈进的过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如推动绿色消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为市场需求释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中国内需市场将进一步发挥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内生动力持续释放
中国经济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这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与部分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高债务负担不同,我国债务水平可控,财政政策空间充裕,为应对全球经济波动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已经从依赖外部市场驱动逐步转向以内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这一强大动力的背后,首先得益于中国宏观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协调,为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以及高效的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整体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源源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事实证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未来,中国将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为核心,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谢慧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