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作出专章部署,明确了积极扩大自主开放等重要任务,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度结构性调整。贸易摩擦从关税延伸至科技、能源等关键领域,“去风险化”加速产业链重组,竞争焦点由成本和份额转向技术、标准与合规,国际经贸博弈的主战场正由“市场准入”转向“制度博弈”。“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由外延扩张转向制度型开放,由合作参与迈向规则共建,由要素流动升级为以开放促改革、以制度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提效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过去我们的开放是‘跟跑’,现在我们的开放是要‘领跑’”,在更高标准、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开放实践中,我国正以更具确定性的制度安排,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内涵,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这是一种以制度为基础、以内外联动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的对外开放。第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在于以规则、标准和治理体系为支撑,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框架,在法治化、国际化、透明化方向上巩固开放格局,以制度建设固根本、稳预期、强信心。第二,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拓展国际循环不仅可以拓宽外需、分散风险,也能形成推动内部改革和结构优化的外部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其中对东盟、拉美、非洲和中亚的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外部需求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平滑外部波动,也倒逼国内开放与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产业升级、要素优化与产品附加值提升。外部市场拓展与内部改革深化相互促进,使开放从增长动力转变为发展韧性和制度活力的源泉。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
关于“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全会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四个方面作了重要部署。其中,“自主”确立方向,“创新”激发动能,“双向”形成循环,“共建”延伸共赢,共同构成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逻辑。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实践,在全国开放布局中具有先行示范意义。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重点是统筹推进制度型开放与市场准入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衔接与制度创新。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以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为核心载体,正在构建制度创新与规则衔接的试验体系,在投资准入、跨境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率先探索,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提供了验证样本。我们的开放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十五五”时期要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要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三大支柱,拓展绿色贸易与中间品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依托大湾区产业链完整、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广东外贸新兴动能显著增强,高技术与“新三样”产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深圳“海外仓”模式有效缩短供应链周期,彰显出贸易体系的韧性与创新发展。
双向投资合作方面,要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例如,大湾区发挥关键枢纽作用,前海、南沙深化制度型开放试点,在通关、金融、数据管理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吸引外资与支持企业海外布局提供了制度保障。正如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所说,“十五五”时期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奏响“大合唱”。今年上半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3.8%,其中对中亚五国增长23.1%,对东盟、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今年“一带一路”国家招商推介会聚焦产业创新,广东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能源装备等领域合作,充分说明高质量共建既要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也要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既要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也要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有节奏、有韧性地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改革开放长期积累的制度优势,广东正由“开放窗口”迈向“制度支点”。“十五五”时期,广东的开放探索将继续为全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