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坚持科技“兴海”,以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向海而生”到“向海图强”的新突破
近年来,广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形成和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在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赋能海上牧场“蓝色革命”。广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如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牧场+”的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种苗培育、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打造了万亿级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装备平台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在广东建成。从科研到应用,“蓝色粮仓”越建越丰实,“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注入了“蓝色动力”。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广东坚持科技“兴海”,以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为抓手,全面开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海洋六大产业专项拉动创新成效显著。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2018年以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颠覆性技术突破与未来产业布局协同前进。目前,全省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主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达1.76万件。广东在南海可燃冰试采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漂浮式风电、LNG(液化天然气)船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广东积极布局深海矿产、海水制氢、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洋碳汇等未来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迈上新台阶;完成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为商业化开发深海矿产资源奠定技术基础;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极大地提升了海洋物流智能化水平。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与深海勘探、波浪能和潮汐能发电、海洋生物等产业的高度集成,将引发大量的海洋融合式技术创新,极大地拓展、便利人类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意味着激发新动能、拓宽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激活“蓝色引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蓝色硅谷”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深海养殖装备、海洋遥感卫星、可燃冰开采等“卡脖子”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坚持基础先行,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好用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大洋钻探船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国之重器”,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布局一批国家级深海基础研究院,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综合科考基地、创建国家级海洋大数据平台,联合高校建立粤港澳海洋高校联盟。
大力引育现代海洋创新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海洋专项,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顶尖海洋科研团队,扩大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朋友圈”。通过引育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推动海洋经济从传统渔业、传统航运等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转型升级。
建强兴海设施,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建好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港口”行动计划,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建设世界级智慧港口群。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园区:大湾区聚焦建设海洋高端制造与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园,粤西建设“海上风电+制氢”“风电+储能”新兴产业园,粤东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核心区。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重点围绕智能网络、新能源设施、生态监测、新兴产业平台等领域,系统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软硬条件。
作者黄晓凤,系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广东财经大学2025年度“揭榜挂帅”项目(2025JBGS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