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意写作不仅面向文学教育,而且面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目标,更成为“创意时代”各个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目标。
具体到农业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模式呢?准确把握真实现状是基本前提。调研发现,尽管创意写作能力培养广受重视,但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写作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农业特色结合不紧密,学生不明确为谁写、写什么;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思维难以拓展,创意难以激发;实践导向不明确,实践体系不完整,实践平台不智能,学生写作输出能力薄弱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聚焦创意写作当中创意阅读(经典研读)、创意思维(思维跨界)和创意实践(写作输出)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应着力在“融+智+农”上做文章,实现农业高校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的突破创新。
“融”字为要,实现学科交叉,完善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思政引领的创新融合。课程思政与写作能力培养融合,在思政内容上融汇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通过思政素材演绎来引导写作实践,强化课程思政对写作能力的滋养,从而提升思政引领力,把牢写作立场和方向。第一、第二课堂互补,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和媒介,让“三全育人”在创意实践中走深走实走新。比如华南农业大学在“紫荆诗词大会”品牌创意活动中设置“诗心农情中国梦”“爱国爱校爱家”等主题,厚植家国情怀;在“人文星空”小程序上设置“习语用典”考学竞赛,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
“两翼支撑”的创新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挖掘文学经典的写作资源,凸显农业文化的鲜明特色,形成创意写作能力的内容支撑;融合GAI(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推动传统写作向创意脚本、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新形态写作转变,形成创意写作能力的表达支撑。“两翼支撑”凸显文化科技融合、传统现代融合。
“三元驱动”的创新融合。“三元驱动”指课程驱动、实践驱动和评价驱动,形成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的完整过程。立足时代发展,创意写作要始终贯穿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下人才培养注重交叉融合的核心理念。重构交叉融合的课程模块,比如基础能力模块、传统文化模块、跨学科模块、现代科技模块、实践创新模块等,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交叉性,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开展“创意写作与文化传播”系列讲座,拓展认知,打开视野,进行跨界创新引导和激发。制定特色写作行动和写作计划,打造创意活动品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写作大赛和各级“大创”项目,建构创意写作实践体系,进行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意拓展和写作输出。倡导学生尝试主题式写作,策划交叉学科活动,开展交叉学科竞赛,研究交叉学科项目,涉及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各学科,全程实现有效交叉和深度融合。成立创意写作工作坊,邀请作家学者、媒体人士、文化名人、“三农”专家等指导点评,提供跨界反馈,促进校内与校外资源融合,教师评价与AI评估结合,兼顾过程与成果,实现多元评价和协同提升。
“一体(思政引领)两翼(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三元驱动(课程、实践和评价)”的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提升思政引领力、提高教学创新力、增进人才竞争力、增强培养长效力为目标,有效实现从“创意引导—创意激发—创意实践”的进阶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适应能力。
“智”字为先,面向青年未来,拓宽创意写作实践渠道平台
数智化赋能创意写作能力培养,以青年特质和未来需求为指向,将AI技术融入创意写作能力培养全要素、全过程,推动写作实践从传统模式向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范式转型。
拓宽创意写作实践智能化渠道和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实践渠道,指导学生进行新媒体写作;开发创意活动相关小程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生态;对创意脚本进行可视化和有声化转化,实现图文、视频和音频的新媒介矩阵传播;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研发“文学经典重现”VR体验软件,实现沉浸式文本创作训练;建设创意写作云平台,利用先进数智技术,支持学生跨校区在线协作完成长篇连载、故事接龙、多媒体剧本等复杂写作项目。
利用智能工具,辅助创意写作实践。通过AI辅助构建写作知识图谱,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写作思维;开发支持多文体的智能写作助手,提供灵感激发、语法纠错、文字优化等功能;利用智能工具采集声音、图像数据,构筑非虚构写作的坚实基础;利用VR和AR设备,提供虚拟场景,实现创意写作的场景还原和场景建模;利用数智化工具赋能创意表达,探索写作实践的人机协作创新。
“农”字为特,服务乡村振兴,挖掘创意写作特色素材内容
在课程学习、写作实践、创意活动、赛事项目上,融入农业元素,彰显“农”字特色,涵养爱农知农情怀,树立强农兴农使命感。
利用农业历史文献馆、农博馆、动植物基地、农耕文化基地等校本资源,拓展创意写作的特色场域;创设耕读教育、乡村非遗调研等特色课程,创制田野写作计划,凸显内容书写特色。比如进行农事训练日志及新媒体写作、农产品品牌故事创作、农业科技报告文学、农业科普漫画及短视频文案、乡村文化纪录片脚本创作、乡村志编纂等内容训练。储备农业创意素材库,举办农业主题创作大赛,建立农业创意作品库,收录优秀作品并对接出版转化、影视改编、文创文旅等渠道,推动创意写作向公共领域和文创产业延伸。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可把学校“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活动和创意写作结合起来,从田野调查和农业实践中提炼素材,挖掘农业领域的独特叙事价值。依托学校各宣传渠道如校报、网站、公号等,联合主流媒体,开设“大学生与百千万工程”或“乡村振兴青春行”等专栏,发表学生实践成果。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广东“百千万工程”为导向,在创意写作的特色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洞察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笔为犁,深耕乡村田野,讲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
总之,以“融+智+农”推动农业高校中文专业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创意写作成为文学原创力、产业原动力、文化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作者王丽娟,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