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14年抗战的壮阔征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以其坚韧内核,唤醒和凝聚了民众,在绝境中为抗战注入了持久动力,支撑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已经超越了战争,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密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代以来,林则徐、魏源等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大义,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眼光开启救国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以“变法图存”呼号,将爱国与制度革新结合;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推翻帝制,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抗战时期,各派政治力量突破了阶级、党派、地域的界限,从对立走向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数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和斗争,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汇成了陷日本帝国主义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必将形成中华民族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基石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抗战时期,杨靖宇胃中只有树皮草根仍战斗至最后一刻,赵尚志率部在白山黑水间屡创奇迹,“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明志,无数无名战士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用血肉之躯阻滞强敌,彰显血战到底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粉碎了侵略者“速战速胜”的妄想,为民族存续争取了时间。这种气节不仅支撑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更是复兴路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涤荡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心态,让“中华民族吓不倒、压不垮”的信念深入人心。这种精神遗产,从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年代的攻坚克难,始终激励国人在挫折中挺立,在挑战中前行,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凝聚力量、抵御风险的强大精神能量。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抗战时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民族危亡之际激发起了磅礴的力量,也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注入持续动力。
从历史维度看,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八百壮士”孤军奋战死守四行仓库,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毙伤和俘虏日伪军4万余人……这种以弱抗强的抗争,重塑了民族精神坐标系,重塑了民族自信,证明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勇气与能力。今天,面对科技封锁、发展瓶颈等“新战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已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毅力和自立自强的韧劲。同时,其承载的高度价值认同,能够汇聚跨领域创新合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深层精神支撑。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深层动能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由无数先烈用血肉与牺牲铸就的精神内核和凝聚民族力量的深层动能。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种信念,本质上是对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绝对信任,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的极致体现。面对“国力悬殊、装备落后、国土沦陷”的绝境,面对“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中华儿女以“持久战”的战略定力和“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不屈不挠,使必胜信念升华为集体抗争的民族意志,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全民凝聚的社会转型。民族复兴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从新生政权打破西方层层封锁的突破,到改革开放后的“摸着石头过河”;从科技领域的“卡脖子”困境到国际格局的复杂博弈,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信念的支撑。这种必胜信念将超越具体阶段任务,链接“救亡图存”与“强国建设”的时代跨越,激励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抗战精神必将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让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在新征程上步履更加坚定。
作者张丰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