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

2022-01-10 09:18 来源:南方日报 危旭芳 柯耘欣

  “三农”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尚书》《吕氏春秋》《管子》等古代先贤典籍都体现了农为国本的农本思想。纵览我国历朝历代,荣辱兴衰、时局嬗变,都始终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任务各有差异,但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问题,“三农”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密切相连。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在任何时候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特别是面对近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散发多发的局部疫情、极为异常的极端天气等困难挑战,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在“三农”,基础支撑在“三农”

  “十四五”时期,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因此,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2022年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打造“种业硅谷”,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省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引导种养殖业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和安全绿色化。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健全使用农产品及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追溯管理。做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培育与提升工程,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今年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产业振兴方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补链强链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和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在生态振兴方面,着力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以生态红利催生美丽经济。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着力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生态美丽和生活富裕有机融合,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实施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内生性低碳循环型发展的乡村探索,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在文化振兴方面,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做到形神兼备、形魂兼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注重村庄现代化与村民现代化并行,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培育乡村文化品牌,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下来,让活态的民俗文化传下去。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加强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古驿道、红色遗址、农耕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运用市场化手段,做好“文化+”,催发乡村新产业,激活乡村生命力和创新力。

  在组织振兴方面,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手,领导干部着力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特别要关注乡村基层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主动性和综合施策的兼容性。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工作思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从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形成“强镇联村带户”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善治。

  在人才振兴方面,针对目前乡村人才短缺、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着力推动内育外引并重,育才引智结合,聚焦育才、引才、用才,积极培育“引得进、留得住、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培育乡村振兴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带头人。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乡村育才留人机制。通过完善相应激励制度,探索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乡村振兴人才卡并合理享有村民权益,建立健全岗编适度分离的挂职、兼职和在岗、离岗创新创业等制度,营造育才留人的氛围、空间和平台。集聚八方英才各显身手、大展才华,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危旭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柯耘欣: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JY141)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沛容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