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科技小院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2025-11-03 16:38 来源:南方日报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科技小院”近两年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层创新模式,科技小院切合乡村振兴热潮,将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主要矛盾在于城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下沉无门与乡村土地、生态、文化等要素激活无路的双重困境。而科技小院通过构建“高校—企业—乡村”三位一体的联结机制,成为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堵点的纽带。

  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网络,推动城市要素精准锚定乡村产业需求,极大地惠及乡村百姓,真正实现了城市科技落地乡村。另一方面,聚焦乡村隐性要素的价值挖掘,推动其转化为契合城市消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将乡村生态文化转化为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产品,有效连接城市消费市场,带动周边种植农户增收,实现“生态资源—文化产品—经济收益”的价值闭环。

  科技小院通过“城市要素下沉—乡村要素激活”的双向赋能,推动城市资源精准匹配乡村需求,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链式升级,有效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激活城乡人才双向互动

  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人才流动的困局,即乡村本土人才因发展空间受限持续外流,城市人才因缺乏有效连接机制难以真正下沉。科技小院通过“引进来扎根+本土化培育”的双轮驱动策略,搭建起城乡人才双向循环体系,实现城市人才下沉赋能与乡村人才升级反哺的有效联动。

  一方面,以“科技特派员+产业导师”为抓手,推动城市人才向乡村下沉扎根。城市人才引入先进技术,通过传帮带的实践教学,为乡村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爱乡村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外出研修+成果转化”为纽带,推动乡村人才从经验依赖型向理念更新型转变。科技小院针对乡村人才“缺现代理念、少市场思维”的短板,组织本土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赴高校、龙头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电商运营、品牌打造等技能,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提升了其产业发展的技能。

  城乡人才双向互动,实现了两者的价值共创,最终形成“城市人才下沉赋能、乡村人才升级反哺、政企校农协同共赢”的新格局,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强化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

  乡村产业竞争力薄弱的根源在于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即城市先进技术因脱离生产场景难以落地,乡村传统经验因缺乏技术赋能无法迭代升级。一方面,城市技术研发多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场景,与乡村分散化、经验依赖型的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陷入“技术先进却水土不服”的困境;另一方面,乡村传统生产经验依赖口传心授的非正式传承,缺乏现代技术的整合升级,难以适应市场对品质稳定化、生产高效化、附加值高端化的新要求。这种“城市技术送不下、传统经验提不上”的双重僵局,加剧了乡村产业“种强卖弱、量大质低”的结构性痛点。

  科技小院通过扎根一线找问题、聚焦痛点做研发,精准破解僵局。比如,针对农户反映的机械式播种机效率低、漏播重播率高这一生产痛点,科研团队对无人种植机进行适应性改造,直接解决农户“种得累、产量低、卖不上价”的现实问题,形成“技术供给—产业应用—效益反馈—技术迭代”的循环,增强了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城乡文化双向浸润

  城乡共融的深层阻滞本质上源于文化认知的双向偏差。有的城市人因为不了解而对乡村持“传统=落后”的标签化认知,将乡村文化简化为过时的生活方式;有的农村人对城市因缺乏具体联系而陷入认知疏离,将城市文化抽象为遥远的科技符号。这种认知隔阂若不打破,城乡融合难以触及精神层面的共鸣。

  科技小院以“文化互动+价值重构”为核心路径,通过传统活化与现代下沉的双向运作,推动城乡文化从认知隔阂走向互鉴共生。一方面,锚定乡村文化的传统根脉挖掘现代转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走进生活场所;另一方面,推动城市文化的生活场景下沉实现共情融入,促进城市文化变为可感知体验。乡村文化从“养在深闺”的传统符号,变为城市居民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推动城乡文化双向浸润,既非用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亦非将乡村文化封存为标本,而是通过让城乡居民打破认知藩篱,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互鉴共生共兴。

  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

  城乡公共服务的主要矛盾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即城市的医疗、教育、电商运营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饱和,乡村却陷入供给缺口与需求错位的困境。科技小院以基层服务为功能定位,通过整合城乡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搭建“需求感知—资源匹配—服务落地”的双向对接平台,成为破解城乡公共服务数字鸿沟与服务断层的重要桥梁。

  一是在医疗服务领域有效破解慢性病管理难等问题。针对乡村慢性病患者往返县城复诊不便、用药不规范的痛点,搭建“远程医疗+现场义诊”的双轨服务点,让慢性病患者不出村就能看专家、家门口就能学护理,有效降低乡村慢性病并发症风险。二是在产业服务领域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针对农户“不会拍产品、不会做直播、不会找物流”的难题,科技小院与电商平台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提供“产品包装设计+直播带货培训+物流渠道对接”全程服务,有效助力农户增收。三是在教育服务领域有效填补资源与情感双缺口。围绕乡村教育信息化能力弱、优质资源少、情感陪伴缺等短板,一方面,为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操培训,推动城市优质课程资源点对点接入乡村课堂;另一方面,联动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课后伴读、兴趣拓展等活动,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

  科技小院这种统筹共享模式,并非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替代,而是精准补位,让村民享受到与市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杨丽萍,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5CMK10)、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4GXSZ040)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