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最集中、最直接的现实场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工作开启全新纪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创新之城,着力在“协同”,为民增效。创新是城市活力之源、发展之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不断加强科技与产业协同布局,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区域创新平台资源,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国际化创新人才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促进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通过打通技术创新堵点、疏通要素流动链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创新资源的乘数效应,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宜居之城,重点在“安稳”,为民谋利。宜居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人文关怀,统筹发展与安全、活力与秩序等关系,加强住房保障、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及城市空间布局,积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建设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服务提升,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市民在安稳中安居、在宜居中乐业,真正使城市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美丽之城,立足于“生态”,为民添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之美,不止于雕梁画栋、碧瓦朱甍,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南粤大地建设美丽之城,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森林质量提升、红树林管理、分布式光伏建设、碳普惠体系建设、碳足迹管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通过搭建绿美广东公共服务与公共参与平台,采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志愿服务、“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动群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
韧性之城,聚焦于“应变”,为民守安。建设韧性之城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把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聚焦管理、技术、生产、制度等多方面,以“平安城市”“海绵城市”“智慧防灾”等为抓手,通过高位统筹、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分层应对等举措,将韧性思维、安全思维、全局思维贯穿城市韧性治理的全过程。要构建并完善城市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同时,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
文明之城,根植于“风尚”,为民铸魂。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蕴,也是最温暖的力量,植根于城市精神品格,体现在市民素质的提升。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协同联动,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基层治理、日常生活等,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跃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彰显城市的品位和底蕴。
智慧之城,依托于“数智”,为民善治。打造智慧城市的目标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以数据驱动城市管理科学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协同化。积极布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技水平,实现技术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目前,广东在探索智慧之城创新实践中逐步取得成效。例如,广州建成“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形成“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的“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圳建成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深圳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打造“城市+园区+边缘”的算力总体布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建设中倾听民声、在治理中汇聚民智、在发展中回应民盼,既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深刻体现,也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让城市更具温度、更显品质,真正成为全体市民承载梦想、见证幸福、托举未来的美好家园。
作者文宏,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