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面对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部署了五方面重点任务,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发力方向。“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一以贯之抓好落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注重优化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建议》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直面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通过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差异,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同时,明确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动力源,长江、黄河两条绿色发展带取得新的突破;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等多重战略的叠加效应,强化多极支撑的战略格局。三大动力源应充分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以都市圈建设为重点,形成区域增长极。截至目前,全国已形成18个国家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通过机制协同和空间重构,推动区域发展模式网络化和协同化,标志着“东中西东北”全域覆盖格局基本形成。
《建议》部署了推动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建设,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软协同”机制等举措。一方面要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如果说都市圈是增长的“点”和“面”,那么区域间的深度协作就是连接这些“点”“面”的“线”,是实现“全国一盘棋”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区域协作正从过去相对单一的对口帮扶,迈向更加市场化、多样化的协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加强“软硬联通”,突破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三大动力源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加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通过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分工协作,形成“广深研发+周边制造”等协作模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分工协作,破解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城镇化拓展内需空间
《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这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蕴含巨大内需空间。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市化发展到当前阶段,依然有很大空间。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解决过去进城务工人员“半城市化”的问题,补齐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从“进城”向“融入”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投资和消费。优化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以“公平、实用、协同”为原则,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同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种形式的保障住房供给。让长期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外来人口“能落户、落得下、过得好”,充分释放人口红利,推动重点区域增长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举措,重点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及有明确更新需求的中心区域,切实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类区域既是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的空间,也是城市功能老化、空间矛盾集中的区域,需通过“微更新”、功能重塑、业态升级等多种形式推进改造。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这些群体对优质工作空间(如产业园区、创业载体)、宜居居住空间(如配套完善的住宅)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能适配这一需求——既能补齐老城区设施缺、环境差的短板,也能解决外围区域职住分离、配套不足的问题。总之,通过城市更新,能快速有效拉动投资。
从长期来看,城市更新能让城市中心区域更好发挥经济活动集聚优势。一方面,通过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科技孵化器,核心商圈升级为体验式消费场景,可吸引企业、人才与客流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消费升级”的正向循环;另一方面,集聚效应还能进一步拉动后续投资,如配套商业、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绿色化和智慧化改造带来的新技术应用投资。无论是短期投资拉动,还是长期集聚效应带来的消费与投资可持续增长,城市更新都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张莉,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