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青年群体的未来发展、成长成才和基础生活提供了引领与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地缘优势、广东青年高占比人口结构和雄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为青年群体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在良好的政策引领和现实基础之上,青年群体应勇立潮头,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深度参与,成为多元发展的实践者;薪火相传,传播新质生产力文化力量,全方位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新质生产力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青年群体是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生力军,如何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释放他们的活力,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青年群体赋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还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为动员引领青年群体投身参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遵循。
(一)擘画青年群体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年群体始终占据着关键位置。青年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维方式灵活多变,好奇心与求知欲旺盛,往往能够突破常规,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以高瞻远瞩的视角为青年群体的未来发展精心擘画宏伟蓝图,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鼓励其积极投身时代发展浪潮。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目标,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就为广大青年指引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广大青年可以用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打通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科教路径
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是科研领域的生力军。传统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各自为政,存在资源分散、沟通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协同发展的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科技研发力量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强大合力,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通过精准识别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让更多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通了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科教路径,也为科技进步与教育革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推动我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制高点,为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注入强劲动力。
(三)筑牢青年群体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就业、户籍、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为广大青年提供支持,减少青年群体后顾之忧。在就业领域,全会明确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努力构建一个供需匹配高效、质量优良的就业生态系统。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全会提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赋予青年更为自由的就业选择权。在住房保障方面,全会基于对青年住房需求与市场供给现状的深度洞察,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缓解青年在住房方面面临的经济压力与社会焦虑,努力营造一个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政策措施,全方位覆盖青年生活的关键环节,切实减轻青年生活负担。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青年群体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据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的当下,广东正凭借独特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潮流。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青年高占比的人口结构以及雄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都为青年群体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粤港澳大湾区独特地缘优势赋能青年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
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指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增长极地区集中,因为增长极通常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机会,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入,形成集聚优势。增长极地区的发展成果向周边地区辐射则产生扩散效应,通过产业转移、技术传播和人员流动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凭借地缘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关键角色。港珠澳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完善,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促进了要素流通效率的提升。前海、横琴、南沙等合作平台的政策优惠正吸引着全球人才与创新资源的集聚。大湾区各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协同,为青年提供了跨区域交流合作的平台,将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内的流动与创新,为青年群体深度融入广东高质量发展进程提供了支持。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0.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吸引科学研发人员的城市群之一,其科学研发人员年均增长率达到12.87%,居全国城市群之首。《2024年“一带一路”青年发展报告》中,中国共有深圳、北京、香港、上海、广州、杭州等6座城市入选“青年发展型城市二十佳”,其中有3座城市在大湾区。
(二)广东青年高占比人口结构优势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青年人口作为劳动力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占比高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充沛。充足的劳动力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还能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青年群体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从广东常住人口的变化态势,可一定程度上洞悉青年流入状况。《2023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2706万人,相较于上年末增加49万人。在人口结构层面来看,广东也处于“正青春”的良好状态。在2023年公布人口数据的20个省(区、市)中,广东0-15岁少儿人口以及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均居首位。作为人口大省,广东吸纳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粘合力依旧强劲。在诸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青年凭借其专业素养和创新热情,已然成为主力军。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为例,2023年度45岁及以下第一完成人占比达45%,充分彰显了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近期备受瞩目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这位出生于广东湛江的80后创业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与投入,将助力广东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抢占先机,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三)广东雄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为青年施展才华筑牢根基
在科技与产业升级方面,广东通过产业集聚初步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协同创新效应。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记者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广东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1—11月同比增长13.7%,持续引领全国;新能源汽车1—11月产量已达315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广东造;低空经济领域,亿航智能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全球首获适航审定三证;生物制造领域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近三年全国新增合成生物企业近一半落户深圳。”在这样完善且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下,科研机构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企业多元的实践场景深度交融,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年群体凭借他们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的核心力量,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具活力与韧性的新格局。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青年群体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正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勇立潮头,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走向不仅关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对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话语权产生深远影响。青年群体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可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以前瞻性思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通过创新研究与实践开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引领广东产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抢占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提供智慧力量。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的青年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已经精准捕捉到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巨大潜力,深度扎根于广州、深圳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重塑行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为广东在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发展先机、构筑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点。
(二)深度参与,成为新质生产力多元发展的实践者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青年群体在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应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成为推动广东多元发展的积极践行者。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青年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应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发展前沿动态,致力于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从靶点的精准发现、药物分子的设计优化到临床试验的规范实施,全链条推动产业从传统仿制药向创新药研发的转型升级;在技术革新方面,青年群体应勇挑重担,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半导体芯片、5G技术、无人机等领域不断探索突破;在银发经济领域,开发智能化养老设备与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养老生态系统。
(三)薪火相传,成为新质生产力文化力量的传播者
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作为支撑,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传播力的群体,应肩负起广东新质生产力文化力量传播者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制作科普视频与专业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可视化手段,深入浅出地阐释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场景,打破科学技术与大众之间的认知壁垒,有效提升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水平与接受程度。青年学者应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创新实践经验,与国内外同行展开深度思想碰撞与交流合作,将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创新精神、科学理念、协同合作意识传播至学术界与产业界,推动形成开放创新、协同共进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广东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张予,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2024年度中国民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批准号 2024CATA-JY3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