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功能定位与协同机制

2025-11-27 10:50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红色资源作为“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其理论内核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涵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立场与不懈的奋斗精神等核心要素。构建系统化的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协同机制,既是落实教育部“用好红色资源推进思政教育创新”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阵地,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育人实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路径。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功能定位

  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功能。红色资源的本质是精神财富的传承,育人体系的首要功能便是将抽象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具象的价值引领。以往思政课教育中,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情感共鸣与实践认同。红色资源育人体系通过系统整合红色英雄人物事迹、革命遗址、文献史料等多元载体,让价值引领更具感染力。如高校深挖校友中的革命英雄事迹,打造红色讲堂邀请英雄后代现场宣讲,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触摸历史温度。这种以红色故事为纽带的价值传递,破解了思政教育中价值引领不具象的难题,以真实历史与鲜活事迹筑牢青年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思想防线,让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真正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深处与行动自觉中。

  知行一体的实践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红色资源育人体系能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桥梁,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到行动的转化。高校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可通过整合地方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志愿服务、红色研学活动等实践资源,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做”,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如高校与地方革命纪念馆共建红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学生在讲述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让红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资源贯通的统筹联动功能。以红色资源育人,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打破资源壁垒、凝聚育人合力,将分散于高校、地方、企业等领域的红色教育要素,转化为规模化、体系化的育人优势。当前红色资源虽分布广泛但存在碎片化特征,若缺乏统筹协调,易形成育人孤岛,难以发挥整体效能。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统筹联动,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与“校地壁垒”,改变以往红色教育活动分散开展、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通过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人才与地方的史料、场地、活动整合起来,实现红色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起内外协同、上下贯通的育人网络,为高校红色资源育人向体系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红色基因在协同育人中得到更深入的传承。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发挥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明确功能定位后,需通过具体的协同机制让红色资源育人从理念变为实践,确保育人体系落地。

  校地协同打通红色资源内外循环。校地协同是破除“红色资源总量丰富,但高校利用率不足”的关键。高校应主动与地方党史部门、红色场馆、革命老区建立常态化共建共享机制,构建红色资源循环体系。地方为高校提供红色资源支持,如红色场馆开放研学,共享红色史料数据库,邀请党史专家、革命后人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为高校红色教育提供实践载体与内容支撑;高校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反哺地方,如组织师生参与红色场馆的展陈设计,红色故事的数字化传播,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等,助力地方红色资源走出去。校地循环让红色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既推动红色基因在育人中传承,又助力地方发展,从而实现双向共赢。

  师生协同激发双向育人活力。“大思政课”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协同能让红色教育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共建,激发育人活力。高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红色资源开发与传播,教师聚焦史料内容的准确性与思想性,学生立足自身视角,用短视频、情景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班级、社区、网络平台宣讲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具青春感染力;教师带领学生挖掘校史中的革命事迹、地方红色人物故事,形成研究报告或校本教学资源,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学生能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教师亦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成长的双向育人效果。

  线上线下协同拓宽红色育人路径。线上线下协同能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吸引力与亲和力,更贴近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线上可打造红色资源云平台,如整合线上红色展馆、党史微课堂、红色文献电子书等资源,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能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云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红色人物视频;线下开展红色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分享实践心得与思想收获,深化情感共鸣。线上互动、线下体验的闭环设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参与度、互动性与实效性,形成人人都能参与、践行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建议

  坚持因地制宜。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内容不同,育人体系建设不能千校一面。综合类高校可整合多学科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究与跨学科实践;行业类高校可结合行业特色,挖掘行业内的红色资源,如工科高校聚焦红色科学家精神,医科高校聚焦红色医护事迹,让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比如位于革命老区的高校可重点开展红色研学,位于城市的高校可与本地红色场馆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的育人体系。

  坚持长效推进。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建设不是短期性工作,需纳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规划,构建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将红色资源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职责分工与推进时限;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支持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实践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工作;开展红色教育成果评估,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实践成果评审等多元方式,了解育人效果,及时调整优化体系,确保红色资源育人持续发挥作用。

  坚持守正创新。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建设需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坚守育人根本立场,又要激发时代活力,确保红色教育实现入脑入心。“守正”是红色资源育人的根本立场,需牢牢把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与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坚守红色资源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深入挖掘红色史料背后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确保红色教育传递的价值观不偏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大局;“创新”是红色资源育人焕发活力的关键路径,需立足高校青年学生认知特点与时代发展趋势,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局限,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如邀请老党员、离退休干部走进课堂开展分享会,用鲜活的讲述打动学生,让红色精神在创新表达中直达青年学生心灵,焕发持久育人效能。

  红色资源是“大思政课”的宝贵财富,构建系统化的育人体系,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协同机制,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高校推进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建设,可让“大思政课”的课堂更有温度、力度、深度,引导学生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吕晓芹,系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XSX250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政府部门委托重点课题(25FWQG0118)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