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提出建立“五大机制”、实施“六大行动”,对深入推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为未来三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学科专业设置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遵循知识逻辑和需求逻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日益加快,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这也为未来广东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指明了方向。
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以传统制造业或农业为主。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截然不同,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大湾区高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被赋予“一点两地”的重要战略定位,大湾区城市群密集,作为核心区,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着经济发展增长极与辐射带动功能、创新策源与引领功能。大湾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也要与之相匹配,应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为重点,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基础学科专业方面,目前大湾区集聚了广东所有“双一流”高校,这些高水平高校应聚焦各自基础学科中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加大投入,汇聚顶尖师资,建设高水平基础科研平台,力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应用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基地班等,选拔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潜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国际交流机会,着力培养未来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大师。
新兴学科专业方面,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大湾区优势产业,高校结合自身已有优势学科,及时增设相关专业,积极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着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交叉学科专业方面,高校应探索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交叉学科专业和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跨领域研究和学习。有条件的高水平高校可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应融入交叉学科理念,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或选修跨学科课程,支持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周边地区往往承担着承接转移与配套支撑功能、特色发展与市场腹地功能。因此,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应着眼于本地需求与产业特色,以发展应用学科为主,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大湾区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学科专业布局方面,粤东地区传统产业基础较好,如轻工纺织、陶瓷、五金等,港口经济也是特色优势。该地区高校应重点设置与轻工纺织、服装设计、陶瓷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并可依托港口优势,设置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
粤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农业和石化资源。该地区高校应重点设置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海洋科学、港口工程等;同时围绕石化产业,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石化装备、智能控制等专业;并且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加强智慧农业、生物技术、食品营养等学科专业实力。
粤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也有广阔的前景。该地区高校应侧重发展文旅经济、生态学、农林装备、电子信息等与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同时根据产业转移和升级需求,开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应用型工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面,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可通过重点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加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积极与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产业学院、实训中心等,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
做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这篇大文章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门大学问,不能一拥而上更不能一刀切。各级政府部门应综合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质量评估,为高校快速布局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提供参考。要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实做细,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省级部门要制定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与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数据资源,建立区域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各地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和学科专业预警清单等信息,为高校调整优化专业提供宏观指导和信息支撑。
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的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课程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能力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并将质量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和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作者朱永东,系华南理工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