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各地旅游市场消费旺盛。旅游业作为服务民生的主要产业之一,加快技术赋能,打造结构多元、类型丰富、场景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化政策导向,坚持供需两侧双向发力
旅游业是市场属性较强的行业,与游客的消费需求变化息息相关。距离长短、时间安排、体验偏好影响着消费者的出游动机,旅游产品的属性、形态、空间以及可及性等影响着游客的消费体验。因此,旅游产品需求侧的应用创新,不仅要考虑游客的异质性体验,同时要考虑消费者的异质性需求,注重旅游消费权益保障。
在旅游产品供给侧方面,预订类、工具类、分享类旅游产品,迭代周期较快,此类产品应该以科技型企业供应为主导,旅游企业供应为辅,及时进行技术模式迭代和商业模式更新。观光体验类、互动体验类、沉浸体验类旅游产品迭代周期较慢,此类旅游产品需要政府、投资机构、旅游企业、科技企业四者联合开发,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应用效能。
此外,旅游服务业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因此,打造旅游产品收益模式创新业态,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文化差异性,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和标杆设定,充分调动各利益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技术应用,助力数据商用落地推广
旅游企业数据同生活服务类数据密切相关,在利用公共数据资源的同时,要根据旅游产品自身标准进行数据标准制定、数据标准应用、数据标准商用。立足第三产业服务类大方向,旅游产品设定要同旅游链条“吃、住、行、游、购、娱”各行业标准相互衔接,做到标准切口大、适用范围广,扩大旅游标准普适性范围。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各类数据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之间顺畅流动,降低各类要素循环阻力,为丰富旅游产品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挖掘地方旅游目的地的在地文化内涵,调研地方旅游产品创新应用的市场潜力、用户规模、技术成长性,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阐释和应用能力,通过技术扶持、市场帮扶等,助力数据商用落地推广。
旅游业产业链较长,涉及范围广,季节性比较强,中小企业居多。随着消费者休闲体验需求的增长,旅游产品数量丰富、业态拓展,数据创新普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现有技术框架下,既要整合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又要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进行数据资源开发,通过联合攻关、市场拓展等,加强数据资源商用培训,为中小旅游企业技术迭代提供更多支持。借鉴其他服务行业已有成熟技术和商业模式,根据产品规模、类型以及消费者需求进行优化改良,提升旅游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提高市场满意度。
文化和旅游融合,培育旅游创新动能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可以极大丰富品质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品质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体现在旅游者游前、游中、居停、游后过程中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提升,也体现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技术服务商以及旅游监管机构之间协同服务管理模式的优化。
科技创新迭代升级,有助于拓展空间可进入性、信息可达性、体验舒适性以及行程安全性,突破旅游产品的时空展示限制。立体、三维、动感空间成为时尚,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多维感知体验,也强化了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动漫IP联动创新,音乐剧、舞台剧门票抢手,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展示的文博场馆成为热门打卡地,不仅使得文创小商品火起来,也使得千年文脉活起来。各种各样的旅游消费平台也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导入旅游目的地资源、技术服务平台、旅游推广商、旅游应用商等,在线就能丰富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官体验。
旅游服务业是个“温度行业”,要更加注重旅游服务人员的品质提升。在旅游学科研究和产业实践方面,要注重基础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升、人才保障。目前,随着智能机器人服务推广,场景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必须加强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业人才的服务水平。
作者周琰,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