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部署,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维护文化安全,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建设文化强省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方向性把握和整体性规划,推动文化建设提速提质增效。
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观念,文化领域也因此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指针,为的就是牢牢占领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面对“两个大局”,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积极实施主旋律弘扬工程。通过对标对表抓学习、入脑入心抓普及、深化转化抓研究,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文化强省建设的精神力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提高广东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强省建设实践的应有之义。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全省人民的道德素养,养成文明行为。社会文明程度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像空气般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的思想皈依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得到真正实现;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差异,着力打造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公共文化体系,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多媒体资源,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媒介优势,完善全省公共文化云平台体系。
文化强省建设的实体支撑: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实力”。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是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数字经济驱动科技介入文化生产全过程,数字经济驱动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核心。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近一半,规模全国第一。广东应充分发挥优势,政府从宏观层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着力构建数字经济治理监管保障机制,深化文化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和AR、VR等现代高新技术的融合,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文化产业生态,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产品孵化创新平台,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强省建设的着力点: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
建设文化强省无疑要加强文化的“广东特色”。在漫长的历史中,特定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形塑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广东是考古资源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陆地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之一,丰硕的考古成果还原岭南地区古代社会历史图景,能更鲜活地诠释岭南文化的精神本质。通过综合保护利用、用文字影像记录的活态传承、文化经典超越时代局限的创新,从创意、科技、传播出发创新手段,激活观念,与时俱进地诠释岭南文化内涵,实现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以现代的视角“活化”传统经典,营造“国潮”新生活、元素跨界重组,布局文化“云”生态、以数字创意催生非遗新兴业态,实现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此外,在交流互鉴中讲好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粤港澳可以开发和整合三地文化产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联手打造文化品牌,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向世界各地传播岭南文化。同时推动岭南文化精品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推动舞剧《沙湾往事》等经典剧目在重要国际交流时期常态化演出,通过文化文艺方式讲好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文化强省建设的主体保障:文化建设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此,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培训和各级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培训。聚焦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发展保障,加快构建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其次,增强人才供给总量。探索“人才+项目”等培养方式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形式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人才整体素质。再次,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理论领军人才、高素质的新闻出版人才、高级别的文化科技人才、高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健全文化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等多种传承方式,保证传承队伍的适当规模和梯次结构。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A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TY1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