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微媒体时代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现实路径探究

2023-05-22 17:46 来源:南方网

  进入“微媒体”时代,数字化传播催生了一批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手段,它们渗透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少高校因而开始关注青年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的提升。从当下发展趋势看,数字化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主要在科技的理性张扬使得人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趋于片面化。高校的道德教育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机制,就有可能会使得人的道德素养走向异化。因此,探索“微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的提升路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把握新特点:厘清科学技术与道德素养教育的新趋势

  “微媒体”时代,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素养的提升并不是绝对同步。在“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微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声者”和“传播器”。这一定程度上使得多元的文化传播趋势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科学技术一旦失去道德素养教育的理性引导,就有可能会引发高科技诈骗、网络暴力攻击、网络舆情扩散等一系列问题。

  当下,科学技术培育和道德素养教育是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科技的发展呈现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高校作为实施道德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着眼于对青年学生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一系列核心素养的培育,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

  因此,要把握“微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正确处理科技与德育的关系。一方面,要认清科学技术的正面力量,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要发挥道德素养的理性引导功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要致力于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找准切入点:将科技史课程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相融合

  厘清科学技术与道德素养教育的关系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

  在科技与伦理之间找准切入点,实际上就是解决科技教育与道德素养教育如何相融的问题。追溯二者的源头,其实就是如何找准科技史课程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融合点的问题。具体来说,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道德观念的革新,道德素养强调科技发展要合乎伦理。因此,将科技史课程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相融合,一方面是要为受教育的对象梳理人类科技发展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使其在生活中能正确应用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强调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辩证的关系。高校青年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且思维敏捷活跃,高校要思考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素养和伦理观。在青年学生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和成熟的网络素养之时,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教会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网络的技术,更应注重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科技伦理道德的培育,这是科技事业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立足核心点:在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并不是单纯以教学为主,而是要充分考虑到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设置的模块,应注重“双向切入”,而不是一味地通过“灌输”来建构知识体系。

  教育实践中,将课程内容与新时代特征相融合,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疏导结合式教育”,构建起立体化的互联网道德教育模式。目前,一些高校通过与主流媒体共同推出网上公开课等方式,将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引,避免青年学生受泛娱化和复杂化的信息误导。在此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也得到突显。

  四、抓住关键点:运用“微”科技搭建高校学生道德素养教育平台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微”科技悄然进入了高校德育的课堂。以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微”课堂,将传统的德育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变成双向互动,极大地解放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其主体性意识也得以加强。

  在具体的育人过程中,创新课程结构和内容,搭建道德素养教育平台是锦上添花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搭建高校青年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平台,要善于抓住关键点,从“微”处着眼。首先,要创设“微”教育情境。在道德素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有一定教育场景和情绪色彩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情感共鸣。其次,要认清“微”科技现状。要认清“微”科技自身的双重作用,把握好“度”的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运用“微”科技。再者,要提升“微”素养。要从高校德育课堂着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科技观,将主流文化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高科技伦理意识和素质。

  当然,要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素养,单纯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将德育实践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主动占领“微”阵地,为高校德育素养教育开辟新的平台,如此才能为科学技术发展培养新时代新青年。

  作者:廖卢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网络舆论生态视角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XJK469)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