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数字转型加速,智能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如何创新智能技术,实现人与机器能力的融合倍增,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呼唤智能新范式。人机共生智能,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相互增强、协同进化的高级智能形态,强调“人机双向协同”,即机器通过持续学习人类反馈不断优化决策,人类借助机器洞见实现创造性工作,两者在“感知—决策—执行—反馈”中形成紧密闭环。通过“人机共创”,可在创新、质量、安全、可持续等“质”的层面产生突破,重塑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人机共生智能正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未来水利、智驾系统与交通、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驱动高质量发展。
以智能制造为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设备可以极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检测到传统人工检测不到的细微之处,与人协作实现多层次的质量和安全检测。
以乡村振兴为例,乡村多源异构数据如资源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行为数据、时空数据、宏观数据等,可通过数智演化实现感知智能,应用于实时数据采集、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线下田野调研等场景;实现认知智能,应用于多感官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乡村资源配置优化及评估等方面;实现决策智能,应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策略制定、乡村文化保育活化规划、乡村治理优化方案制定等方面。
发展人机共生智能,广东有哪些瓶颈?又有哪些关键突破点?
当前,广东发展人机共生智能,还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人才与技能短缺、数据与隐私治理挑战、跨界融合不足等瓶颈。例如,跨企业、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匮乏,隐私保护与安全审计仍待加强。
广东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通过生态共建、政策引导、产业协同,构建全球领先的人机共生智能经济体。可以广州—深圳双核引领,东莞—珠海—佛山协同支持,打造AI共生生态走廊。每个城市可立足资源明确定位,如广州可打造数智制造核心、深圳主要推进创新金融+产业孵化、东莞打造智能制造连接枢纽、珠海打造人机智能应用试验田、佛山主攻制造业升级配套等。
未来,还要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励企业智能化转型、构建人机共生标准和应用体系、加强财政与市场双驱动、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可以期待,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将从协作走向共生共演,开启智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思源,系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决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