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等要求。深入把握全会内容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三重实践逻辑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与改革开放协同推进、共谋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赋能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长远高效发展,对深入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有重要启迪意义和价值。
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与改革开放协同推进、共谋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催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十八世纪中叶,大洋彼岸的英国一场重塑人类社会面貌的深刻变革广泛进行。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满目疮痍、长夜难明,人民前仆后继、苦苦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找到了正确的领导核心,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开始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富起来的夙愿催生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进程。从籍籍无名的小渔村到如今富可敌国的深圳市,是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见证。无论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施行还是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更需要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啃难啃的硬骨头,突破利益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同时坚持开放促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性发展。
(二)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事业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从一穷二白、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产生如此巨变的根源是改革开放,改革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将人民聪明才智应用于国家与社会建设;开放使得中国拥抱世界市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携手世界共谋发展。
改革开放45年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关系人民切实利益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无一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去解决。新征程更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人民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使其行稳致远。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淄博、哈尔滨、甘肃等新兴网红旅游城市不断创造新价值、提供新业态,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新兴网红旅游城市的兴起离不开以政府的积极有为和市场的积极有效为支撑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助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印证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持久动能。
(二)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持续迸发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建立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有利于我国摆脱“卡脖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针对我国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党中央提前谋划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出台一系列举措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作用。
三、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赋能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长远高效发展
(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奠定基石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作活力。报告指出了进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培养优秀人才的意义,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总称,彰显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奠基作用。
科技、教育、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35年我国致力于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这离不开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以此激发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活力。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基,这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基础作用。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文化创新、坚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注入动力
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强则文化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华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不仅国力强盛而且文化繁荣,有着诗词歌赋、曼妙乐舞、遒劲书法、磅礴建筑,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一骑绝尘。文化璀璨的背后离不开唐代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唐朝对教育极为重视,官学、私学两大系统合力承载教育事业发展。不仅如此,科举考试体系完备,使得国家人才济济。以史为鉴,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更需要教育对文化发展起强大促进作用,通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激励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哈尔滨文旅爆火的背后是科技发展的助力,科学与冰雪之城的融合使得这座城市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同时,科技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游客与立体冰雪的互动,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科技赋能文旅景观生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发展,由此可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注入生机与活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决定了经济领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教育、科技、人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跨域式发展作用显著。此外,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可见,全会报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将经济领域实践变革串联起来,凸显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三重实践逻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刘艳,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德富,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