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在天津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是今年我国主场外交的有机联动,既形成强大的外交声量,使全球目光聚焦中国,又在国际体系和秩序变革的关键时刻,展现中国对全人类前途的深刻思考和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的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以重大国际活动、高峰论坛等为载体,中国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主场外交活动,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中国主场外交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壮阔画卷中,主场外交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国内国际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元首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主场外交是元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元首外交的主场版、加强版。在主场外交活动中,习近平主席以全球视野洞察世界大势,以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运筹外交全局,同各国政要坦诚对话、见证双多边合作协议签署、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以科学决策与务实举措为国际合作注入动力,展现出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智慧和魄力,将大国责任、战略智慧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彰显了大国领袖风范,广泛凝聚起世界各国守护和平、推动发展的共识。
主场外交清晰直接地传递中国声音。在主场外交活动中,中国利用东道主天然的“主场话语权”,准确地向国际社会阐述自身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政策主张,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认知,避免因片面剪裁、二手传播甚至恶意曲解,造成在国际舆论场中被动失语。从亚信上海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到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把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传向国际社会,引领国际合作的理念和方向。比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亚信上海峰会上,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为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可行思路;等等。
主场外交真实可感地展示国家形象。无论是大型活动的周密组织,还是议题设置的精准聚焦,中国主场外交活动都最大程度展现出中国国家治理的有序性、高效性与行动力。中国主场外交活动通过场馆建设的科技感、服务保障的人文温度、文化元素的鲜活呈现,将抽象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具体实践。比如,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带给世界的杭州记忆,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展示的西安魅力,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呈现的天津风采,以及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等体育盛会对城市面貌和国家形象的立体化呈现,让国外嘉宾和友人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近距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生动气象,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中国道路、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主场外交成果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智慧。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主场外交活动在治理、安全、发展、文明等多个关键领域提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倡议与主张,在繁荣世界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中国在担任区域组织轮值主席国期间,持续在壮大区域组织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中贡献力量。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作出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重大决定,会议批准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勾画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为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丰富了国际社会关于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共识。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提出“金砖+”合作理念,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支持通过讨论推进金砖国家扩员进程”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引领“大金砖”发展方向,提升了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进一步发挥主场外交的作用和优势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碍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发展,国际经济领域的经济制裁和政治施压严重破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既始终维护本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积极承担大国应当担负的责任。充分发挥主场外交作用和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掌握战略主动、不断开辟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我们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总结主场外交成功经验,健全运作机制,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构建主场外交体系。随着主场外交活动不断增多,我们需要加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有效运筹主场优势,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增强在会议成果转化中的话语权,推动构建主场外交体系。加强区域多边机制的衔接和共建,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合作机制,以及中阿、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巩固和扩大全球南方“朋友圈”,汇聚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磅礴力量,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汇聚各方“最大公约数”,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创新交流模式和行动思路,以更有力的行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稳定和繁荣。
拓展主场外交功能。中国主场外交在围绕多边会议重大议题、强化多边机制基本支撑的同时,不断推动多领域务实合作。比如,中国在担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至2025年轮值主席国期间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活动,除主办峰会及多场机制性会议之外,还举办系列论坛活动和大范围的合作活动,在安全、经济、能源、人文等多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涉及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成为主场外交高效推动国际合作的创新示范。可以进一步拓展主场外交功能,延伸主场外交链条,为平等互利合作打造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机遇。
增强主场外交塑造力。不断擦亮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具有标志性的论坛品牌,让这些主场外交活动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功能,塑造更多引领国际合作的展会品牌,形成强大的主场活动品牌矩阵,不断增强中国外交的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主场外交实践,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作者张丽,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