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应“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打造“有中心、有区域、有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引,释放出系统性构建高效、畅通转化生态的强烈信号,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新话题,但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仍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与“转化无门”的双重困境,体制机制束缚、专业力量不足、协同生态尚未健全等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效能的充分释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需强化改革攻坚,内外共同发力,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直面改革深水区,破除体制机制壁垒
高校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效率始终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层面存在堵点难点。在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仍存在政策执行层层衰减、主体权责不够清晰、激励导向仍存偏差等障碍。
受制于财政预算和传统事业单位薪酬框架,高校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在争夺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转化人才方面乏力。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指挥棒”仍偏重论文、纵向课题等传统指标,成果转化贡献在评价体系中权重偏低,挫伤科研人员面向市场、走向转化的积极性。此外,岗位设置和管理机制刚性过强,高校难以根据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设立差异化、科学化的评聘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勇于触碰改革深水区,进一步理顺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所的权限边界,真正让科研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增强“愿转化、敢转化、能转化”的内生动力。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畅通要素流动通道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人才流动、创业孵化等方面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创新要素流动仍面临诸多看不见的“玻璃门”。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创新,常常面临编制、社保、回归机制等现实顾虑;企业专家进入高校开展合作,也常受制于人事管理体制差异。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明晰,国有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与市场化运营中形成的资产边界模糊,存在管理责任和风险担忧,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对转化望而却步。此外,部分地方科技项目在申报时设置“本地社保”等门槛,客观上限制了校地、校企间科技与人才合作。要打破这些壁垒,就需探索建立更加开放的“旋转门”机制,设立“创新岗”等弹性岗位,完善免责条款与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做到为转化“松绑”。唯有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畅通流动,才能让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吃下“定心丸”。
革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夯实转化源头活水
科技成果转化要靠人才来实现,既需要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创新实践存在一定脱节,高等教育亟需前瞻布局,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本研割裂、学科壁垒、单一评价机制下培养内卷化、新工科建设尚未实现有机整合等问题依然突出。必须加快重构面向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国家重点战略需求,促进理工、文理、工工乃至技术人文的深度渗透,为培育新的颠覆性技术源头提供土壤。推进拔尖人才的超常规培养模式,探索“贯通式”“特区式”培养模式,开辟相对灵活、自由的教育空间。强化创新能力塑造的教育过程,面向转化需求革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增设新技术商业化、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课程,推进实习实训与项目制学习,提升学生的市场洞察力与创新视野。同时,要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方向,加快建立资质体系和职业通道,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项涉及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和文化重塑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必须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根本动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切实肩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创新动能。
(作者曹闳禹,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朱叶,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