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们党科学应对就业形势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动态演进的最新定位,对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注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又关注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注劳动者个体有托底的工作岗位,关注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的合理性,而且关注保障的可靠性、职业的安全性等。从理念层面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明确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既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又有利于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平衡就业的民生与产业双重属性,发挥就业的多重功能。总的来看,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
202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公布,提出24项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党中央不断增强就业政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宏观层面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在中观层面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求匹配三个方面发力,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微观层面强化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激励相容,优化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性。相关部门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落实稳岗返还、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推广直补快办模式,更好发挥政策效力。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就业预期目标全部实现。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同时,2024年农民工规模达到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跨省流动农民工规模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出现增长;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4961元,是自2013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向好趋势。
新的一年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经济数字化转型给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就业影响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的就业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2025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相关部门也将聚焦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项目化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将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伟国,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