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个体在思想、工作、生活等领域长期形成的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作风不是“一时兴起”和“偶然为之”,而是“因风成习”的惯常状态。作风建设对于塑造人格品性、保障职业发展、坚守廉洁底线至关重要,更对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组织与群体树立理想信念、引领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根本性意义。
(一)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是社会文明的“风向标”。优良作风是党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政治建设立纲,以常态教育固本,以铁腕反腐清源,将作风建设的时代命题推向纵深,体现党风建设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领导带头、群众参与、制度约束,以党风清正引领政风清明、民风清淳,推动社会风气实现根本好转。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党的作风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部署和模范体现。“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优良的师德师风,包含了“捧着一颗心来”的奉献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坚守,以及“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身教示范。师德师风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子集,集中体现在教师群体的职业伦理与行为范式上,聚焦于“百年树人”,乃“百年大计”之本。
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三观”形成和塑造。社会层面的作风问题常常与师德师风问题相互交织、传导共生。因此,必须积极树立师德模范正向引导,通过制度联动和文化浸润,以作风建设引领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师风的创新实践检验作风建设改革成效。
(二)
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领域的两大核心命题,前者是基础与底色,后者是高阶追求。师德师风侧重“规范约束”,教育家精神强调“价值引领”。现代教育家精神更注重“民主平等”,“拒绝教育异化”正是“有教无类”的一脉相承。师德师风规范“如何做教师”,教育家精神指引“为什么做教师”和“为谁做教师”。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需以师德师风筑牢职业底线,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价值取向,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灵魂工程师”的升华,使教育真正做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德师风的最高维度是牢记“国之大者”,将“小我”凝聚升华为“大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孔子到蔡元培,从陶行知到黄大年,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教育史,传承“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愿景使命。“为人民而教”“为国家而教”“为天下而教”,要建设教育强国,就须臾不能离开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对教育家精神核心要素的深刻诠释和丰富演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是从教的根本动力,仁爱是师者的至高境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在于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乐教爱生是爱,至诚报国是爱,胸怀天下是爱,眷眷师爱,大爱无疆。
(三)
作风建设是良好教育秩序的基石,为教育家精神提供实践土壤与生态保障,教育家精神则为作风建设注入价值引领与创新活力。作风建设与教育家精神融合,是教育领域落实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实践。唯有以“严”的基调锻造师者风骨,以“实”的作风厚植教育情怀,以“新”的思维解答时代命题,才能培养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家和广大教师群体。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杜威“教育即生活”,跨越时空的教育家精神始终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灵魂。张桂梅“用命办学”,叶澜倡导“生命·实践”,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还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扎实过硬的作风,诠释了伟大的教育家精神。要在制度层面平衡激励与约束,在文化层面培育“知行合一”,在实践层面推动作风建设与教育家精神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必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要以狠抓作风建设为契机,坚守为党育人的政治方向,传承“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以铁的作风和作风之铁铸就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世纪丰碑。
(作者邵念荣,系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