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在决胜“十四五”的重要节点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意义重大。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形象维度深入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价值,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历史维度:以民为本的传承创新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举措,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尚俭戒奢”的价值追求,从“修身自律”的道德传统到“法行则治”的制度智慧,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警语到“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箴言,从“居官八约”的古代官箴到“八项规定”的现代党规,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传统政治智慧的现代性转换。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中国共产党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节点,传承以民为本的思想,改进工作作风,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现实维度:现代治理的破题之举
从现实的维度来看,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性探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以进一步推动治理效能的“提档升级”。各级党组织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以有效解决制度“空转”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现代治理的核心在于制度效能的最大化。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其价值在于通过刚性约束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转化为可量化、可监督的具体规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党的作风建设以制度化形式加以规范,以具象化的形式加以展现,使治党从“运动式纠偏”转向“规范化约束”转向;进一步构建了精准化的监督体系,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监督体系当中,实现对公权力的全过程监督,进而使监督从“事后追责”向“过程防控”转换;进一步提升治理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保障了群众监督,提升了群众参与度。
形象维度:建构大党形象的重要路径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仍面临许多难关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以进一步提升党员的作风修养,对于树立良好大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只有每位党员加强自我约束,形成高度的组织认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轻车简从、简化接待”等要求,直接推动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向务实高效转变。同时,学习教育能够减少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负担,促使党员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将进一步优化党员与群众的实践交往体验,创造传播新范式。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最为敏感。持续开展学习教育,通过查处违规吃喝、公车私用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同时宣传基层干部“驻村帮扶”“下沉服务”等正面典型,能够强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行动追回外逃人员和赃款的案例,能转化为“廉洁政党”的全球叙事素材;政务微博矩阵对“四风”问题监督的即时响应,助力构建起开放透明的数字政府形象。这种将纪律建设成果转化为文化符号的实践,使党的形象建构从“宣教模式”转向“实证传播模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这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革新精神,正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核心密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将持续释放强大政治能量,为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胡忠浩、杭行,单位:成都大学)
本文系成都大学2024揭榜挂帅课题“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提升履职能力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