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面对各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关注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最终让全人类共赢、共享。这个理念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仁”为本体论基础,以“天下主义”为价值主张,以“天下利”为归宿。
一、以“仁”为本体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公”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价值主张。在先秦,“公”偏向于抽象的社会公平和公道。自秦至宋前,由于专制制度的建立,“公”偏重于指向君主的道德。自宋以来,宋儒将“公”与天理相结合,赋予了“公”本体论的思想基础,那就是“仁”。北宋程颐首先以“仁”为“公”,认为“仁者公也”,还说“仁道难名,惟公近之,不可便以公为仁”。“仁”很难具体界定,只有“公”和它接近,但也不能将两者等同。南宋张栻将“仁”作为“公”之大体,在他看来,仁、义和亲亲之心,就是“公”之体。他说:“夫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其周流而该遍者,本体也。”人心就“体”的层面来说是天地之心,有着天地生生之本性。所谓“周流而该遍”,就是“通”。流通于天地宇宙万物且具备“通”的性质,就是本体。在宇宙,这个本体叫元;在人,它是使人能行仁义的动因,即仁体。人皆有仁体、有天地之心,所以天地人脉络贯通,人类的命运也是生息与共、息息相通的,天下为公也因此才能最终实现。可以看到,“公”自宋代已不仅是道德价值,而有了“仁”的本体论基础,“仁”与“公”在机理上彼此打通了。
以“仁”作为“公”之本体,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晚清谭嗣同在构筑“仁学”体系时,认为“通”是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具有“通”的各种具体实在都“平等”,平等则通,通则仁。“人类命运共同体”摈弃了唯心的元素而吸收了“仁”体的基本属性“通”。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当今形势下各个国家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进行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合作,让人类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二、以“天下主义”为价值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天下一家”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天下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先秦时期《大学》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士人们也一直将“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理想。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群雄争霸、战乱纷争之后,汉高祖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从地方分权主义导向了天下主义。在当时通信和交通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相互隔绝,所以当时的天下主义指以中原为中心、其它区域为次第边缘的地理空间“大一统”的政治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体系的形成固然受到政治秩序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和地理区域布展的双重叠合的结果。“天下主义”系统中的观念、制度、原则和规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是中国人天下主义情怀的体现。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深刻道出了中国人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着对传统天下主义的继承,也有着新的发展。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务实。在发达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条件下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已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务实地在能源、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多方位的合作。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有智慧。如今“天下主义”思想正在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不同的文明之间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平等相待,兼收并蓄,和谐共存,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三、以“天下利”为归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时强调“计利当计天下利”;2015年,在论及中巴命运共同体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巴要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先秦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周易》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都认为在获得物质利益之时要考虑是否正当合法,是否合乎“义”。《大学》中有“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和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颇为相通,都主张国家不应以物质利益而应以道义为利,这才是取得长远利益的治国理政之道。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的义利观有了新的解读。首先,大胆言利。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中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地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同营造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更为有利的国际秩序,希望和世界各国一起走上共同繁荣的道路。其次,弘义融利。新时代中国所推崇的义利观追求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谋求和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在合作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获得双赢、多赢、共赢。所谓“弘义融利”,最大的“利”乃是天下之利、全人类之利。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这一满含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和精神基因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和世界的合作日益拓展,这一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刘小勤,星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