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高校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2022-08-24 16:33 来源:南方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共同责任。高校教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守好意识形态的责任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达成价值认同;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

  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个维度,尝试研究高校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一、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党委领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高校党委领导,坚持高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二)高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解决真学真信真懂的问题

  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典著作上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掌握真谛、融会贯通。教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

  (三)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今,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生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网络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冲击,容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如此才能不断引领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并与之作斗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文以载道与以文化人的本质就在于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教育规律,注重隐性涵化

  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涵化和深层次融入,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风尚建设,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抓起,培养大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深厚情感,与家风、家训建设相结合,与社会风尚引领、社会榜样宣传教育相结合,推动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三)以法治思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要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宣传教育相结合,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宣传教育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最新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坚定法律信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效度

  高校要形成上下联动,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模式,培养时代新人。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各高校要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构建联动机制,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三、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打造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和魂,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一)融合道德、历史、哲学等多学科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等方面,要用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注重传统节日仪式教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潜移默化,例如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场馆、历史博物馆、古籍、传统手工艺、传统仪式、传统节日、民俗博览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要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教育。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游览历史文化场所、欢庆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浸染中自觉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三)丰富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善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丰富教育的载体与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更体现在实践教育和主题活动教育中。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积极培育优秀校园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

  校园网络文化生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唱响网上主旋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高校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

  (一)打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主渠道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作用,还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关注、关心的网络生活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高校要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空间,自主建设学校官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维度网络思政体系。

  (二)积极引领网络多元文化思潮发展

  高校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引导同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载体,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达成价值共识。

  (三)树立网络人才强国的战略意识,培养新时代的网络英才

  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与培养。高校要加强网络人才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网络意见领袖,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任美慧,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