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崭新创造,它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三大基本指向,即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各方面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从主体层面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为真正实现由“物的逻辑”向“人的逻辑”的转向指明了新方向。从社会结构层面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不断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为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贡献了新范式。从目标旨归层面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真正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开启了新样态。
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继承了这一鲜明品格,并在百年征程中将其不断升华,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认识到广大工农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党的二大指出:“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广大党员“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中央创新性地提出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充分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
二、社会各方面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社会有机体理论
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结构各要素和谐统一并形成有机整体的结果,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来,人类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再生、更新和发展是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要素协调发展的整体,为中国共产党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早期就已经关注到协调发展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初步提出要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将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十大关系”的协调处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四个现代化“齐头并进”等等,都是全面协调发展思想的集中表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先后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策略,推动协调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初步形成。
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人类解放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力求为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担起了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新中国的成立使五亿多人民得到解放,对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本国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联系起来,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追求“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的结果,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是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作者:郝文,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ZD002);广东省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GD22ZD01-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