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思政课”建设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全新意蕴

2022-09-28 10:37 来源:南方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嘱托要办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一定要善用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专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角色赋予了全新的意蕴。

  一、笃定政治站位的“铸魂师”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使命下,作为新青年的“大先生”,高校思政教师“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持守坚定的理想信念,倾心讲好中国精彩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激发学生活力,让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思政课教师是知识、智慧、力量的化身,言行举止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一生。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觉悟,铭记师者身份和神圣责任,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为了更好回应“大思政课”需求,真正引领学生担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思想政治与青春人生的最佳结合点,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潮流,如此才能让大学生“静下心、抬起头、学得好”。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教师共同探讨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困惑,在思辨、对话中共同启迪思想、陶冶人生,获得思想的升华,才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二、充满人文关怀的“燃灯者”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感召下,作为新思想的阐释人,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新人的重任,不仅“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而且“情怀要深,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思政课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心存敬意。为了增进理论知识感染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耐心、动脑动情,遵循理论“大体系”、找准学生“小心结”,将“大道理”化为“小故事”,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剖析、网络微课等教学创新手段,以越来越活泼的载体、越来越接地气的表述,让思政课迎来新的“打开方式”,发挥好教育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思政理论课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唯有教师“知”“情”“意”“行”高度融合,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底蕴,我们必须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严守师德底线,用心用情讲好这“三个文化”,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格遵循“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打破第一课堂的“条条框框”,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感召学生,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努力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燃灯者。

  三、饱含思想深度的“导航员”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引领下,作为新时代的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如今,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95后”“00后”,这要求教师潜心问道,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掌握几把理论刷子,努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家里手,提升理论话语权、优化教学话语权。所谓“一日不读十日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研究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以避免思想教育“挂空挡”。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大学生的绝不应当是一些琐碎抽象的范畴、结论,而是一种鲜活的、有利于形塑大学生人格的智慧结晶。如果思政课教师思想不深、专业理论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不够,便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准、讲透,也就难以解答学生的疑惑。倘若固守“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最终也难免南辕北辙。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学科前沿、深入探索教学创新,推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思政精品微课堂,给予师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增强思政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努力实现由“独白式教学”到“对话式教学”的跨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四、深入田野调查的“社会家”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鼓舞下,作为发展新阶段的践行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脚力”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之源,只有锤炼过硬的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才有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气神,到广阔田野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努力呈现充满新时代真善美的金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高校思政课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抗击疫情、党史学习教育等各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逐渐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爱戴的“人师”。唯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实践与生动故事,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引导广大学子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岁月。

  讲好“大思政课”这门“理论大课”“实践大课”“人生大课”,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厚重的社会汲取养分,找准滚烫生活与思政内容的内在契合点。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顺势而为,以学术讲好政治,以故事讲好道理,将“有意义”变成“有意思”,将“有意思”变成“有味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曾鹰,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选题[18JDSZK084]、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四个自信”新路径研究[2019GXJK007]、广东省高教会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22GYB133]的研究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