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22-09-01 10:30 来源:南方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等重要论断,足以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辩证看待、人民至上、理论创新、观照现实、胸怀天下。这些鲜明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辩证看待。“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既不是毫无保留地全盘吸收,亦不是“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在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社会、讲信修睦等优良成分,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而对中华文化中的糟粕如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秩序进行了批判,强调“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牢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强调“以百姓心为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学校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实践、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沧桑而不衰,永葆初心和使命,就在于坚持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赓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基础上,不断通过多种手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便是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正是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论创新,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观照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的理论不能教条般地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检验、继承和发展。此外,还强调人们要在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化理解、生动阐释,注重在实际场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来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注重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手工艺术等实践场地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关心世界大势,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富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宽广国际视野的中国主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更是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立己达人,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在对待世界文明的态度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定不移地提倡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始终坚持辩证看待、人民至上、理论创新、观照现实、胸怀天下等态度中,我们也要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树立辩证思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更主动地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更好地致力于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合理实现。

  作者:郝慧玲,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22ZDZ01-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