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文化的流动性
岭南地区历来就是一个窗口,许多外来文化来到这里又流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古代岭南文化,虽然也有本土的南粤文化,但更多的是中原文化南下后所带来的新变化,然后再回流至中原。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展现出岭南文化强烈的流动性。从岭南文化的发展来看,它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从受容性到兼容性、包容性再到创造性的相互交织相互推进的发展线。
所谓受容性,是指岭南文化一开始是作为中原文化的受容体,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从汉唐以来,岭南就不断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被动的受容转变为带有兼容和主动性的包容。到了近代,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更强,甚至是主动去接受,并进一步转变为创造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广东更成为流动的窗口,包括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在内的港澳文化、台湾文化先传入广东,再流向中原。
因为岭南文化处于沿海地区,处于与外来文化相冲突的最前沿,因此在分析其文化特质时,要考虑其流动性是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的。岭南文化是一个大的多元体,岭南文化为什么会形成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几大分支?因为历史上几次大移民,不断地有中原移民迁移到广东,才形成了各自地区的文化,形成了岭南文化里很多独特的文化群体。
透过流动性来看现在的岭南文化,就能解释广东为什么会成为新时代文化的窗口,这正是它的一个特性。
二、岭南文化的主体性
岭南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文化自觉,或者说具有文化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岭南文化能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改造外来文化,然后在文化冲突中形成文化融合和文化创造。
岭南文化之所以有创造性,就在于它的文化主体性,不论对于中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它都有一种强烈的主体接受改造、创新的意识。例如,近代音乐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门,在南沙长大,到欧洲留学,学的是西洋音乐。回到中国后,他将西洋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世界名曲。其选曲中既包含广东音乐的元素,又融合了陕北民歌和诸多民族音乐的元素,是中西音乐融合的经典。再如,梁启超谈“小说界革命”便是在吸收日本小说改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小说改造国民素质。这一思想对鲁迅等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的观念立足于本土实践而形成,打破了过去农业社会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这就是因文化主体性产生的新思想。
三、新岭南文化发展的未来性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将成为新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超越了一般的经济概念和政治概念的文化大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融合了内地文化与港澳文化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冲击性和创新性。港澳地区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在社会当中进行积淀产生了新的文化特质,为内地文化的新发展积累了经验、带来了新的文化资源。因此,港澳文化的注入,必然为新岭南文化带来新的变化。
未来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有以下几条路径。一是虚拟真实。过去我们将真实和虚拟区分开来,现在两者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了,虚拟世界已经成为真实世界当中的一部分,虚拟真实也越来越成为我们未来文化的新形态。二是新南方写作。以前我们谈的南方是江南,现在我们提的是在南方以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海洋性将成为新南方写作的重要特征。从美学风格上,我们探索可以跟拉丁美洲的南方联系起来、跟全球南方联系起来。这将会改变过去整个世界以北方为主的文化,立足全球文化的角度,改变的将是世界文化的流向。三是物质与文化相结合。新能源革命带来了工业革命新的变化,而工业革命的实践所带来的岭南文化的新形态会成为文化的新质。此外,文化是随物质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公共文化的向外输出首先是器物层面的输出,然后是观念,最后才是哲学。所以物质层面上的领先,必能带来新的精神文化的革新以及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岭南文化发展的未来性。
——节选自蒋述卓教授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与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