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王永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2024-12-03 10:53 来源:南方网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命题,也是立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基石上的重要概念范畴。它实际上特别强调了身份的确定、认知、认同。任何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主体性的基础必须明确,否则会成为其他文化的依附。

  当前我们谈文化主体性,主要是基于新时代的背景,它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和展现表达,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质和价值标准。文化主体性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进而建设先进文化,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这对于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形成逻辑、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今年10月28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及这一问题,提出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更加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主旨所在。

  把握文化主体性,最重要的就是要从文化建构逻辑的主体性、文化内核的主体性、文化建设方法的主体性、文化表达的主体性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分析和呈现。

  一、文化建构逻辑的主体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理念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同时赋予人民群众更广泛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两者之间形成合力。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把握文化发展的根本属性和正确方向。此外,坚持人民属性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参与的积极性和创作的热情。

  从本质上讲,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第一条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三个坚持”,第一个坚持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强调“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文化内核的主体性

  文化内核的主体性是思想文化的“根”和理论的“魂”。我们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就掌握了主动,因为有了思想的武器,使得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章法。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来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来创造展示文化的魅力、思想的魅力。

  通过“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元素,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文化建设方法的主体性

  文化建设方法实际上是“体”和“用”的问题。“体”就是要把理论思想搞明白、说清楚,说清楚其丰富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当然其价值性在于“用”,真正推动实践,通过中国实践来升华理论。

  “体”的问题上,要加强研究,通过学理的概括提炼,贯通古今、与时俱进。要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体系中的贡献,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

  “用”的问题上,要通过丰富的实践再升华理论。例如对于岭南文化、江南文化、关东文化、西北文化等等区域文化的研究,用好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产等。

  四、文化表达的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在实践层面的难题在于如何实现话语和叙事的统一,不仅是在自身文化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运用之中,还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理念解释中国丰富的文化话语。

  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到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用中国的话语来实现中国制度的建构,通过话语转化来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呈现。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由中国理论产生、由中国实践深化。这个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守正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打造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我们通过文化主体性为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满足人民需要、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节选自王永贵教授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与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