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结合”的提出与演进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尤为重要。它实现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并列、思想的魂脉与文化的根脉并列,意义重大、内涵丰富。
2021年的“七一”讲话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开辟新境界的关键是“两个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的五个方面,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二、“六二”讲话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六二”讲话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联系紧密。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4个月后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就首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六二”讲话回答了一百多年来、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以来,文化问题研究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推进了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破解了重大理论难题。在这个意义上,“六二”讲话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标志性意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化思想具有基础性。经济、生态、法治、强军、外交思想,针对的都是某一领域,指向特别明确,但每一个领域都不能没有文化的根基。
第二,文化思想具有贯通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还贯通于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
第三,文化思想具有学理性。文化思想中有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和提法,比如文化主体性、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互鉴等等。它不仅是文化,还是哲学,还是大历史观。因此文化思想是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自信。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自信。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而文化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体现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如此重要,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呢?“六二”讲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没有文化主体性在文化意义上就迷失了自我,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就把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关系说清楚了。
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两个结合”密切相关。我们在原有的“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并上升到了思想的魂脉和文化的根脉相并列,以此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五、巩固文化主体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内核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最根本的是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遭受了极大的摧残。文明蒙尘,就是因为文化主体性的弱化和缺失。1940年1月,毛泽东在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聚焦文化领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指以我为主,强调的是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华文化。科学的,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赛先生”,强调反对一切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大众的,即是民主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德先生”。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口号,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在前面加上了“民族的”。1938年10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下,文化不仅是资源和遗产,更是根基和根脉,是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从文化危机到文化复兴的一种重塑和重构。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指的是中华文明的本源价值以不同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来,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的文化生命力和坚挺的文化主体性。
——节选自郭建宁教授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与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