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东要着力于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县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
深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依靠“关键一招”,广东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奇迹般的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的过程,是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市场力量快速成长、市场半径不断扩展、市场效率持续提高的市场发展过程。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东要着力于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在前列。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落实公平原则和保障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导向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立国有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参与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合作机制。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化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引领型改革的重点任务,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要立足广东市场化发展综合优势,聚焦发挥市场决定性配置要素作用,优化制度供给,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价格机制,提高各类要素配置效率。破除制约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完善土地价格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资本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功能互补、内外联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改革制约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总结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阶段性成效,加快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进一步破除阻碍数据要素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成协同高效、安全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快速发展数字生产力。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区域性一体化大市场。强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建设一批吸引海内外企业来粤投资的首选地和集聚区,吸引全球投资者和世界一流企业。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政策,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完善经营主体退出机制。推行政务服务清单化管理,推进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降低经营主体制度型交易成本。深入实施《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保护经营主体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化清除隐性壁垒改革、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均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营商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
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的优势,广东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增强科技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持续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格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机制,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评价制度等基础性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全面激发科研活力。
“三位一体”协同改革,夯实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互促双强、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绿色化为牵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深化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立项机制,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科技成果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强化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更多首台设备、首批新材料、首版软件、首测试场景率先使用,加速迭代升级。
推进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在县域发展不充分。县域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当前,广东要抓住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着力推进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快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补齐最大短板,确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整体走在前列。
深化强县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动力。深入推动扩权赋能强县,深化镇街体制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县级资源整合自主权,提高县域统筹能力,充分激发县镇村活力潜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优化产业有序转移机制,促进资本、技术、人才向县域流动,增强县域内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利益联结,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集体资产收益分配、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户,发展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综合性经济组织,实现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流通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完善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和产业协作机制,以“双向飞地”促进合作共赢。
优化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发展共同体联动发展。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深化战略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合作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发展共同体在协同联动中高质量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有序高效流动,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可持续机制。
作者王廷惠,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项目(GD23ZD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