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面对新变化、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而形成新成果。
面对新变化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国际社会的最新判断,也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的深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认识清楚世界、时代和历史发生的新变化。
世界之变主要指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权力格局、国际治理体系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拥有压倒性的全球霸权,“美国优先”成为绝大多数美国政客、民众的共识。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国际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多边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权力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西强东弱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求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主张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的真正的多边主义越来越得到认同。
时代之变主要是指由于全球化、大国博弈、新的科技革命、疫情给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潮、交往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全球化的推力与阻力博弈,大国经济科技竞争带来的封锁与遏制,人类交往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当今时代的不确定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模式。
历史之变主要是指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出现的一些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突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突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优势地位;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以事实回应了“历史终结论”。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是就整个国际社会来说的,三者有交叉和重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推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密切关注和审视这些变化,一方面,要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作出深刻审视和分析;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回答由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引发的系列问题,提出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指引力的理论。
回答新问题
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起点,直面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优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引出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之问是指“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除此之外,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之问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之问,总体来说就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赤字”难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引发系列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世界之问具体包括世界向何处去、全球治理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如何取代和超越资本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人民之问是人民最关切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共同富裕如何才能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成为现实?时代之问是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
“四问”是本土之问与国际之问的统一。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主要立足于中国本土;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主要面向国际社会。“四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是在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背景下提出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回答有利于理解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四问”是基于实践之问,都是实践、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也有强烈的未来指向。
“四问”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四问”的分析和回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面对“四问”、回答“四问”。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四问”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四问”诠释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来自对“四问”的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四问”的最新回答、科学回答和系统回答。
总结新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中国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累了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资源和财富。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善于总结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验,通过总结、升华实践经验,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总结新时代创造的新经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坚持历史思维、运用历史眼光,透过历史现象,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洞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中的理论,是开放的思想体系,要在应对新变化、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者:周建伟,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项目批准号GD22ZDZ01-11)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刊载于《南方》杂志202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