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艺”中之“文”

2022-01-24 12:59 来源:南方日报 陈志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分别从文以贯道、植根人民、守正创新、放眼世界、实现自我五个方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直指“文心”,既有“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情勉励,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亲切嘱咐。

  以“文”统“艺”,“文者,贯道之器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这里,总书记将“文化”与“文艺”对举,首先从全局的高度强调了文艺必须植根文化和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然后以“文”统“艺”,强调“文者,贯道之器也”,并赋予“道”以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新时代新征程”方位上“民族复兴”,具体包括“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三个方面。这段话,最引人瞩目的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十六字。“文”毋庸置疑成为本次讲话的核心关键词,而“业”“元”“心”“魂”的递进关系,将“文”对于“艺”的统帅作用揭示得层次分明且深刻周详。

  “文”有内外两条线索,外在的线索是指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和作为机构的“文联”,内在的线索是指“文脉”“文风”“文气”“文心”,前者实而后者虚。从概念范畴看,“文学艺术”有两重涵义:一是专指文学而言,因为文学也是艺术门类之一;二是指“文联”下属的各艺术门类,包含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联和作协存在交叉关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文”“艺”的彼此包含和纠缠不清。“文学”之“文”显而易见,“文联”之“文”若隐若现,至于“艺”中之“文”,则常常被忽略。实际上,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就在对“艺”中之“文”的突出强调。

  “文”中之“道”、“艺”中之“德”成为“文艺”的根本问题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文艺”的提法。《中论·艺纪第七》引孔子曰:“盛德之士,文艺必众。”这里的“文艺”之“艺”指“六艺”,“文”是对“艺”的修饰。接下来,“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云云,意谓“人”之于“艺”,犹“根干”之于“枝叶”,亦犹“质”之于“文”。从这个意义上讲,“艺”即是“文”,取其“纹饰”之本义。

  “文艺”之“文”并不总是停留在表层,在稍晚出现的“艺文”一词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的“文”开始渗透到“艺”中。《汉书·艺文志》以“艺文”名篇,实际上是指典籍的统称。就其狭义而言,“艺”之作为“六艺略”至少包含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而“文”则主要是“诗赋略”。相对“文艺”一词,“艺”的外延在扩大,而“文”的内涵在缩小,“文”和“艺”混合交融的趋势在不断增强。

  孙过庭《书谱》:“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此语本之于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在这里,作为“文”的诗赋和作为“艺”的雕虫篆刻都成了“小道”。“文”的本义是“纹饰”,引申为文章才华;“艺”的本义是“种植”,引申为才能技艺。相对于道德本体而言,皆为枝叶末节。“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以“德”统“艺”体现了“德”对“艺”的提升;“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体现了“道”对“文”的救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和“艺”始终在自放和救赎的两端徘徊,“文”与“道”,“艺”与“德”,构成了两组矛盾运动的线索,“文”中之“道”、“艺”中之“德”成为“文艺”的根本问题。

  “艺”中之“人”,要求高尚的品德;“艺”中之“文”,强调深厚的学养

  宋代以后,“艺”中之“文”逐渐引起理论家的关注。这首先与宋型文化的心性内敛、文化造极有关,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心”“文气”“文脉”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云:“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宋代以来,四种趋势得到了强调:一是画向书靠近,更加强调用笔,有所谓绘画书法化的倾向;二是书画向诗靠近,形成“字中有笔”“画中有诗”的倾向:三是诗书画都向文靠拢,有所谓“以文为诗”和“书卷气”的说法;四是诗文书画都向“德”靠拢,归纳起来就是“归本于人”“先文后艺”。南宋邓椿曾说:“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进一步强化了“艺”中之“文”的理论命题。

  相对而言,“因文而成艺”相比“循艺以求文”要容易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当代以来作家喜欢书画而且容易进入书画圈、而书画家很难也不愿意进入文学圈的原因。相对于“文以贯道”“尚艺崇德”,“以文统艺”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德”统贯的“艺”固然不足称道,没有“文”支撑的“艺”也必然乏善可陈。“人”和“文”成为“艺”背后的两把尺子,度量着文艺的深浅、美丑、善恶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之进入“艺”,还与“学”有关,这是一个渐进熏染的过程。诸葛亮诫子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艺”中之“人”,要求高尚的品德;“艺”中之“文”,强调深厚的学养。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虽然指向书法,但也通用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当代以来的文学艺术受到图形化、技术化、电子化的影响,在受众极为广泛的影视、书画等领域,“妖魔鬼怪”横行,不能不说与“文”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云:“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要“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遵循。

  作者系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