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在广袤大地上自强不息、筚路蓝缕,从跨越时空的甲骨文到诗意栖息的良渚遗址文化,再到神秘莫测的三星堆遗址……文化遗产记述着我国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文物无言,历史有声。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流芳百世、焕发光彩。
2022年6月,“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图源:陈楚红(广东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跃动着民族的根脉。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一方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以史育人。另一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对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积极运用全景技术、全息技术、3D图像、VR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文物+旅游”“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新业态,让文物“火”起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动力,不断讲好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世界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治世之道,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人生哲学等,都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也为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启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格局与视野,加强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涵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