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理响广东|文沁湾区:湾区故事破圈出海

2025-08-25 11:26 来源:南方网

  【本期主讲人】夏宝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

  2025年7月3日,更名后的广东国际传播旗舰媒体South全新上线,以扎根广东、深耕南方、链接全球的开放姿态,打造更鲜明的南方视角,着力提升全球传播吸引力。近年来,以South为代表的一批广东主流媒体纷纷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力,打造重点平台、优质栏目、爆款产品,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注入强劲动力。媒体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以专业视角打破文化壁垒,整合多元主体的传播力量,让湾区故事既扎根本土,又能引发全球共鸣,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们经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广东故事,那么这些故事到底有哪些独特性?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这些故事?怎样讲述这些故事?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可以说是中国故事的生动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示范意义。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讲好湾区故事也是凝聚共识、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共建人文湾区”的主张。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是湾区共同的文化内核,也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5·31”重要讲话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讲好湾区故事,需要建构一整套湾区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实现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创新。可以说,讲好湾区故事无非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由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对谁讲?以及通过什么渠道来讲?

  多元主体共筑传播网络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传播的主体,也就是“由谁来讲”。在湾区话语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元的主体去协同发力,形成传播主体的合力,共同营造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语境。

  企业、民间组织、团体、普通的民众,比如非遗传承人、青年创业者等等,都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寻找故事、讲述故事。鼓励民间参与也是讲好湾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有许多自媒体在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比如我们经常会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等等,能够感受到网民对这些活动的热爱。

  华侨也是故事传播的重要的主体。广东有近3000万的粤籍海外侨胞,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的华侨华人,长期活跃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他们积极推动产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是我们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贡献者。他们就是天然的“故事讲述者”。

  湾区故事的传播主体,需要去聚合社交化的湾区故事的全球讲述者,让各方都参与到讲述中国故事的行动中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讲述者集群。

  深度挖掘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

  第二个问题就是讲什么故事?也就是传播内容方面,我们怎么样去实现既有传承,又能突出创新和发展?湾区故事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多个视角的。

  第一是讲述历史的底蕴、擦亮文化底色:比如我们广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英歌舞、龙舟文化、粤剧等等。讲好这些故事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

  第二是讲述新时代精神、展现发展成就: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讲好这些故事,可以突出广东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文明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

  第三还可以讲述地方特色、突出广东魅力:我们可以选取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符号,岭南建筑、粤菜、粤语等等。比如永庆坊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既保留了岭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现代文创的元素,成为我们讲好广东故事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大家还记得这只“小狮子”吗?去年春节期间,一个小女孩在街头舞狮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视频中的她在路边独自练习的时候,刚好遇到等红灯的专业舞狮队,大家为她鼓锣助威,小女孩在大家的鼓励之下兴奋不已,临别的时候还“低头三甩”向前辈致敬。2025年,这位来自广东揭阳的舞狮女孩林熙悦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街头舞狮的故事,让观众了解了广东的狮舞文化,也不由自主地愿意主动去感受狮舞背后传承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人们向往吉祥如意的文化意义。这种守护传承的力量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可以说,讲好湾区故事,可以是湾区的蜿蜒流长的历史故事,可以是敢为天下先的革命故事,也可以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故事,可以是“一国两制”的政治故事,是区域发展的经济故事,也可以是传承创新的文化故事。我们不需要局限于故事的某一个面向,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看待角度,也可以有不同的讲述者。

  技术赋能与叙事转型

  第三点是创新“怎么讲”。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具有未来特征的智能话语,在语言形式、信息通道、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多样性的话语建构,推动话语主体的多元化、话语内容的丰富化、话语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可以在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的数字空间中产生全球影响。

  首先是活用新媒体形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来传播文化内容。

  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比如AI、VR等技术,增强互动性,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最近几年,像“云看展”、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这些新业态发展迅速,一批具有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也不断地涌现。

  第三个是话语表达策略的转变,将官方话语转化为民间话语,把政治话语转化为文化话语,把宏大叙事的话语转化为生活叙事,提升话语的感染力。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珠海传媒集团推出了纪录片《25》,聚焦了几位出生在1999年,跟澳门特区同龄的澳门青年,通过他们的青春视角,讲述澳门回归25周年、他们25岁之际,各自去实现心愿、发现自我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折射出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祖国根脉相连的深情。通过澳门“回归宝宝”的成长故事,也自然地展现出了国家认同。

  分层触达目标受众

  我们还要精准“对谁讲”这个问题。这意味着我们一开始就要明确我们的故事听众是谁?他们喜欢什么?哪些故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湾区故事传播面对的是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受众,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不同,这就要求传播的内容和渠道要高度适配。

  比如,面向青年群体:我们可以结合“国潮”的趋势,用Z世代的视角去活化传统文化,像微纪录片《粤国潮·粤青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让“国潮”“粤潮”实现了“出圈”“破壁”“跨界”,更好地宣传了广东故事,打造区域品牌。

  那么面向海外公众的国际传播,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了不起的非遗》这档节目定位是“中国非遗与他国文化碰撞”的外交官体验式访谈节目,节目深入挖掘展现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的事例。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更加精准的方式去了解海外受众的接受偏好,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展开一些相应的精准策略。

  整合媒体资源与在地优势,搭建传播矩阵

  第五个就是传播渠道和平台的问题。

  一方面是搭建全媒体的传播矩阵,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去传播深度内容,同时也要借助短视频平台比如大家熟悉的抖音、快手、b站等等,还有一些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去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这种便利来适应传播领域的移动化、社交化和可视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尽力打造文化IP,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IP,比如粤语文化、岭南非遗等等,可以通过IP的衍生品、文创产品等形式展开传播。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品牌活动,比如南国书香节、龙舟赛事等等,能够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例如,我们已经举办了30多年的南国书香节,现在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读者参与。书香节还通过作家签售、读书沙龙、文化讲座等形式,增强了读者的参与度,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全民阅读文化品牌活动。

  第三是搭建传播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助国际电影节、广州纪录片节、文化展览、经贸论坛等平台,向全球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依托“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大湾区国际传播论坛、从都国际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做好主场外宣,加强对外传播的矩阵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还要充分发挥我们广东的地缘人缘优势,推动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和广东故事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和更扎实的行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既扎根于湾区的文化土壤,又勾连着数字时代的全球文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赓续生长。

  通过深入挖掘湾区故事的文化底蕴、突出创新主题、采用多元化传播方式、让本土叙事触发全球共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湾区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策划:侯小军

  总监制:金强

  统筹:王萍 江海燕

  编导:朱绮琳 曹晓静

  摄制:罗文琛 余展雯

  视频校对:陈学德

  美编:林若韫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