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帮助农村养殖户抵御灾害、减小损失、保障收入,近年惠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创新,不断拓宽保障覆盖面。政策性农业保险旨在通过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和稳定农民生产收益。2021年水产养殖首次列入惠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范畴,快速地助推和保障惠州市现代水产农业的发展和养殖户的根本利益。调研团队选择惠州市淡水养殖的主产区:惠城区和仲恺高新区,深入调研养殖户的保险现状。调研报告分成两部分,分别从疫病死亡综合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两个险种入手,研究惠州为淡水水产养殖户保驾护航做出的政策探寻。
一、惠州淡水养殖渔业现状
惠州全市淡水水产养殖面积约37万亩。惠州市各县域淡水产养殖区域分布为惠城区集中在潼湖、沥林、陈江、小金口、水口、马安、横沥;惠阳区集中在永湖镇、平潭、良井镇;博罗县集中在罗阳镇、福田、泰美、长宁、九潭、石湾、园洲、龙溪;龙门县集中在永汉镇、麻榨镇;惠东县集中在大岭镇、平山镇、平海、港口、梁化镇、多祝、白盆珠镇、百花镇等。养殖鱼类以罗非、四大家鱼为主,约占25万亩。
惠州每年5-11月为台风季节,其中7-9月为盛期。广东省沿海处于台风登陆大陆的主要路径上,平均每年在广东省登陆的台风近4个,而且大部分在珠江三角洲沿海登陆(惠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台风伴随着狂风骤雨,风暴潮和强对流天气,会对水产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天气加码,而且因为广东区域年高温时间长,淡水鱼类疾病发生概率高。
二、惠州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保险的种类
惠州淡水养殖户普遍存在两大难问题:一是常见的高低温导致的鱼死亡及常见疫病,往往因养殖技术等因素问题,导致经营亏损。根据本调研团队的问卷调查,此项风险导致的平均损失在11.44万元, 最大损失为40万元。二是惠州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风灾强降雨灾害频发,因自然灾害造成淡水鱼发生大面积损失的事故频发。根据本调研团队的问卷调查显示,此项风险导致的平均损失在13.83万,最大损失为40万。考虑到养殖户结构以散户为主,此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很有可能导致养殖户生产中断,甚至退出市场。惠州养殖户一条扁担上的“一头气象风险,一头疾病风险”该如何应对呢?所幸,惠州保险业给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应对方案。
1.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保险(主要是针对气象):承保责任为由于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泥石流、河堤溃堤等意外事故造成鱼塘漫堤、溃堤造成保险水产损失;或导致停电造成保险水产养殖鱼塘增氧机、水泵不工作等造成保险水产损失。2022年又加入了新的气象预警指数条款。例如连日高温达到理赔阈值,就可以直接启动赔付。保额为5000元/亩,费率为8%,保费为400元/亩,其中省级补贴为50%(200元/亩),市县(区)级合计补贴20%(各40元/亩),农户自缴30%(120元/亩)。
2.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疫病死亡综合保险:承保责任为由于疾病、疫病直接造成保险水产在观察期以后的死亡,且死亡率达到15%(含)以上,保险公司就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保额为5000元/亩,费率为8%,保费为400元/亩,其中省级补贴为35%(140元/亩),市县(区)级合计补贴35%(各70元/亩),农户自缴30%(120元/亩)。
横沥镇新村村的养殖户用增氧机给鱼儿们增氧。摄影:谢景获
三、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疫病死亡综合保险在惠州推广的现状
1.养殖户们互帮互助,为保险推广做出良好典范。本调研团队走访了惠州惠城区和仲恺高新区16家水产养殖户。作为中标区域的保险公司--大地财险公司积极发挥保险力量,切实做好“三农”服务,通过拜访地方水产养殖大户,推进养殖大户先行投保,用大户带动小户、以点带面方式,全面铺开农险工作。以仲恺高新区为例,截至11月30日,淡水水产养殖疾病疫病保险承保面积6078.28亩,承保农户65户;其中,规模养殖大户(200亩以上养殖面积)7户,小户58户。
2.保险公司发挥“国企担当”责任,为农户勘查理赔。各级政府、财政、水产畜牧等部门通过会议、培训、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保险经办机构通过走村入户、节假日上街等,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和案例宣传。截至2022年11月,大地财险公司“以赔促保”,总计在惠州中标区域的惠城区、惠阳区、仲恺高新区三个区,承保淡水水产养殖疾病疫病保险面积11134.42亩,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567.21万元,累计赔付面积为4429.24亩,赔付金额为309.70万元。
根据本调研团队的问卷调查显示,养殖户们对这个保险的满意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养殖户占比66.7%,“一般”及以上占比91.7%,“不满意”仅占8.3%。主要是对出险后的理赔金额能及时到位表示满意。根据本调研团队的市场问卷调查显示,两年内90%的农户都接受过理赔。以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为代表的农业保险实际上承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可以为广大农户尤其是中小种植养殖户撑起实惠、坚固的保护伞。
四、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疫病死亡综合保险推广的难点
1.养殖户普遍认为每亩的保额过低
不像气象指数保险,农户们对鱼类疾病的政策性保险是比较重视的。然而,即使是普通的四大家鱼养殖户,也认为保额过低。虽然赔付的时间普遍可以接受,但是赔付的金额一般在一亩鱼塘投入成本的最多30%;但是不少接受访谈的养殖户表示,最大的损失是高达平均年收入的80%-100%。 让不少想年度续保的养殖户,特别是中小养殖户犹豫不决,认为“形同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2.养殖户认为该政策性保险的费率偏高,保险公司则认为比较合适
当前农户承担的保费比例为30%,各级政府承担70%,对应农户每亩承担120元/亩。根据调研结果,若是提高保额,则需要提高每亩承担的保费额度。本调研团队发现仅有12.5%的养殖户能接受保费价格上涨。被访户在被问到“是否会续保”的时候,80%的被访户均反馈“看价格而定”。但是保险公司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多次,也是表示说政策性保险本身是只能保护最基本的损失。且新冠疫情三年,各级政府财政也是比较紧张。
3.养殖户和保险公司都认为理赔技术不到位
鱼的疾病并不是几天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延续一两个月。大地财险和中华财险试过不少仪器设备,想通过科技技术来及时了解鱼的死亡情况。但是发现目前只能靠有资质证书(兽医)的第三方人员现场鉴定才是最迅速和准确的方法。鱼塘发病一般具有大面积,时间集中等问题。在访谈中,养殖户也表示理解保险公司和第三方鉴定人员的辛苦工作,但是一边往池塘边上捞出死鱼,还得拍照和计算死鱼数量,养殖户们也表示很心痛。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也表示非常理解养殖户的悲痛心情,但是由于政策性保险的70%的保费是由各级财政政府支出,对这个保险的理赔是要求条件比较苛刻,流程比较繁杂。保险公司也只能照章办事,否则难以迅速启动理赔。
池塘尾水处理工程,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保住绿水青山。摄影:谢景获
五、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疫病死亡综合保险的推广建议
1.对养殖大户,创新保险产品,打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的组合拳“扩面、增品、提标”
以龙头企业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为例,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在开拓市场、产品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养殖等方面,带动马安镇中华鳖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这类养殖大户,保险意识搞,政策性保险也应该覆盖,减轻龙头企业支援中小养殖散户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养殖大户来说,政策性保额的额度太低。可以考虑开发配套的商业性保险,例如收入指数、饲料指数等商业性保险,加大对养殖大户的保障力度,真正做到“扩面、增品、提标”。
2.对养殖散户,尽快实施“银保贷”,满足养殖户的现金流动需求
实施政策性淡水水产养殖疫病保险比较成功的江浙一带的经验,主要是养殖散户集合起来形成合作社,并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链条式的发展。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养殖规模大,投入多,风险大,投保意愿也比较强。但是目前看起来这样的实施策略暂时不适用于惠州。所以,第一,建议对养殖散户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应保尽保;第二,针对目前养殖散户最艰难的现金流问题,尽快协商出台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实施“银保贷”,以保单作质押,缓解养殖散户的短时巨大现金流压力。目前据我们调查得知,正式的银行暂时还没有这类业务的推出。有一些农户就通过朋友介绍去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当地饲料厂为担保人,获取大约7%左右的利率贷款。养殖散户们希望农村金融能做到更普惠。
3.对养殖散户,保险公司应做到以防为主,做好“科技+防护”
第一,“以防为主”首先是要保证鱼类科学喂养,技术护航是非常必要的。可学习浙江经验。例如浙江吴兴区创新“1个高校院所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人员团队、产业若干个农业经营主体”的“1+1+N”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模式,联结科研单位专家111名、本地农技人员202名、生产主体916家,组建产业联盟13个,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全覆盖。与浙江省农科院、市农业局三方战略合作,建设省农科院湖州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和成果孵化。依托农民学院,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教育培训。
第二,保险公司和当地政府机构根据上述专家团队的建议,在保险公司成本能承受的范围内,机动性地举办防灾减损活动,派发防疫物资帮助农户做好预防准备。且为长期推行此类政策性保险培育相关的既懂保险又懂技术的公司人才队伍。
(朱海鹏:副教授,广州南方学院金融系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剑宝: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出站,副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向旭东,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