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惠州官山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乡村宜居宜业、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农民富裕的新画卷。
一、官山村的美丽蝶变
官山村位于惠州市秋长街道北部,北有叶挺故居,南有茶园小镇,东有华发花海世界,西有农家小屋,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有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龙楼,两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崇芳楼、拱秀楼。户籍人口2411人,常住人口580人。全村主导产业为农业,产值占比达80%,主要依靠村民种植水稻、蔬菜、八月豆、荔枝、龙眼、茶叶等获取收入。村一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厂房的出租、学校场地的使用权出租以及农田承包出租。
官山村风景独美,群山拱秀,绿草如茵,佳木葱郁,空气清新。摄:洪迎秀
(一)共建袁隆平成果示范基地,加快农村现代化
官山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环境优美,有先天的环境优势,能够满足水稻试验种植所需要求。为了充分发挥资源性优势,本着平等互利、绿色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秋长街道启动官山村“山湖拱秀”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清华龙岗研究所(袁隆平深圳创新团队)、惠州市山湖拱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水稻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袁隆平成果示范基地,种植水稻约150亩,建设水稻博物馆科普展示区约1000㎡。
袁隆平成果示范基地加强水稻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关键核心种子材料创新与技术研发;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配套推广技术服务;加强水稻重大品种培育,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研究创新水稻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水稻研、种、加、销产业融合,最大化地提升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发挥基地作为都市观光休闲目的地的功能……以此加快形成水稻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当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基地通过村里出地、院士团队技术指导、公司运营的方式,实现了农田复耕复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重点培育优质种子,不断加强水稻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种质材料的创新与技术研发,提高土地生产效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外,袁隆平院士深圳创新团队经过研发实验后,将五个已有研究成果的品种和一个新培育的品种播种到了官山村的土地中。村民们也积极到基地帮工,将沉寂的村子再次激活,年内将实现约150亩农田全部复耕复种。
袁隆平成果示范基地。摄:洪迎秀
(二)打造“农文旅”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官山村积极探索实现美好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建立起“农+旅”发展的新模式,在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复耕复种的总任务,实现村集体增收。
袁隆平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了多功能综合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官山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此,官山村打造了国家研学教育基地,完善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基地共建规划中包含约100亩的户外活动配套区域,餐饮民宿配套体验区建筑面积约10000㎡,为官山村的农旅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乡村露营已经成为当今节假日的旅游新模式,官山村致力于WTF秋野露营基地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新晋网红打卡圣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露营。距营地两三公里的秋长谷里,近年来备受游客青睐。秋长谷里是碧桂园于2018年推出的文旅项目,注重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生态风貌,在此基础上将旧房屋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累计游客量高达50万人次,盘活乡村经济发展。
(三)擦亮“秋长八月豆”名片,激活市级非遗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2013年,秋长八月豆的独特制作技艺已批准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的肯定与保护,更是对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秋长八月豆在秋长街道官山村具有百年种植历史,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因为在春后播种,要到农历八月才能收成,故称八月豆。秋长八月豆品种历代相传至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二、官山村的困境
(一)人才缺乏,劳动力大量外流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年轻人纷纷进城工作,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较高,以45-60岁为主,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乡镇人才比较缺乏,村里收入不高,有能力的人才很容易流失。基于此种背景,村里原本的务农人口也都转而外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久而久之,村里的农田就逐渐被抛荒,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欠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代表农村建设的速度越快。部分发展好的村落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但是发展一般的农村普遍缺乏农业机械。
在农业技术方面,官山村内的大部分农田都实现了规模化管理,使用大棚技术种植作物。村内大片农田都由村集体外包给农业大户或者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二来解决了农田闲置、撂荒的问题,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官山村下辖的湖秋忽工作小组与袁隆平院士深圳创新团队达成了合作,将村里的150亩农田租赁给了团队进行水稻的试验种植,实现了部分农田的现代化种植。但在八月豆的种植上,官山村依旧存在农业机械化问题。八月豆在农历八月收成,从播种、收种到加工历时半年,全靠手工操作,没有做到机械化种植和生产的普及,因此产量一直难以提升,市级非遗的活力难以激发。
(三)“特色品牌产业”的宣传力度不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在产业发展方面,官山村的相关宣传不到位,导致乡土特色产品秋长八月豆难以打响知名度。八月豆作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植技艺几近失传。八月豆技艺传承人钟富强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八月豆作为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官山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更是官山村在乡村振兴途中的精神支柱。”钟老对八月豆满怀感情,一辈子种植、研究八月豆,致力于将八月豆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国际舞台。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以及八月豆的生长周期等原因的限制,其产量一直不高。如若将八月豆这一特色产业进行大力宣传和发展,不仅对农民增收和推动村集体的经济发展有益,更能使官山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用地指标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官山村的设施农田极少,大部分为基本农田,政府严格要求18亿亩耕地红线动不得挪不得,官山村的乡村研学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现如今,官山村内只有两幢民宿公寓示范点,一般用以接待来官山村研学旅游的公司团建或者家庭,除此之外,村里没有任何其他的住宿服务,难以发展过夜经济。官山村靠近叶挺将军纪念园和秋长谷里旅游景区,有着4A级景区和红色文化的加持,却因为建设用地的问题而难以发展配套设施,公厕、停车位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官山村为发展农旅结合模式所打造的特色民宿。摄:张玉婷
三、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优化乡村的开发与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品牌产业”
通过创新开发和运营模式,加以对已有的资源进行统合调度,尽可能地实现已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从而推进多村的共同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性优势。官山村根据实际出发,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挖掘官山村的特色优势,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激活“袁隆平成果示范基地”“非遗八月豆”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地方特色品牌产业对外宣传的渠道,打响地方特色产业名片,提升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建设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国家出台“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吸引大学生到乡村发展,此举的持续性还有待提升。应提高优秀人才的收入,解决他们的教育、医疗问题。官山村应当建立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聘请专家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建立激励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惠农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当地的资源发展各类服务业、旅游业等,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为回流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官山村曾诞生过不少秀才、举人,官山村的会龙楼的修建人叶健珊(叶连)的长子叶宝慈就是光绪丁酉科乡试中式顺天举人。惠州惠阳政府及官山村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百年的客家围屋拱秀楼、会龙楼、崇芳楼,深挖红色文化,打造非遗“八月豆”,推动“旅游+文化+乡村”的发展。
(四) 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宜居宜业是关键。官山村湖秋忽小组的客家围屋拱秀楼,原本存在大量的“脏、乱、差”房舍。为了给村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官山村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工作,清除杂草、拆除旧屋。在拆除旧屋过程中,为了获得村民的信任,村委开具请拆证明,承认这块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农户,往后如果产生经济效益,应按照面积补偿给村民。在村委的努力下,清拆了猪圈、牛圈、茅房、柴草房、厨房等100多间,清拆面积达9000平方米。拱秀公园铺设了植草砖和鹅卵石,放置了体育运动器械。原来的烂屋、荒地,变成了公园、绿地和球场。
(五)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发展乡村振兴,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官山村党总支部下辖4个党支部,分别是官山片区联合支部、埔新片区联合支部、山塘片区联合支部、桐子坑片区联合支部。村党组织现有党员56人。在官山村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引进人才、提升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等方面,官山村党总支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六)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通过科技推进农业持续性发展。通过培育高质量种子,推进绿色农业发展;通过提高生物技术,提高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率;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引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平台、区块链、云计算等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前预测病虫害,精准掌握供给端与需求端,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通过VR、3D等数字技术使静态的水稻博物馆展示区“活化”“动态化”。
(七)全面落实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也应该对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官山村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成立相应的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度,明确权责并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应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出台政策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普惠支农,发挥乡贤的力量。同时更应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落实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农民的收入。还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对各地区的适配性,使其能够灵活调整。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需立足当地实情、挖掘村情特色,顺势而为,抓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引入科技打造特色品牌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建设魅力新农村。
(作者:洪迎秀: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张玉婷,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