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易地扶贫搬迁:清远白湾皇宫村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十)

2022-03-24 16:35 来源:南方网 陆剑宝 谭学轩

  2021年年底,我们团队沿着30年前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吴长生的足迹再一次探访当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轰动一时的《邻近“金三角”的“寒极”》报道的所在地——清远市清新区白湾镇皇宫村(现白湾镇并入石潭镇)。正是由于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到了粤东西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也揭开了广东易地扶贫搬迁的浩大脱贫工程。如果说30年前吴长生是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珠三角的粤北山区的贫困现象,那么30年后,在清远清新区土生土长的我再一次探访,更多的是记录易地扶贫搬迁后,搬出地的活化以及村民在新的迁入地的融入情况。如果说30年前,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像广东粤东西北偏远山区一样处于贫困边缘,那么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持久性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则成为了我们新的目标和理想。

  一、白湾皇宫村易地搬迁脱贫的背景

  “易地搬迁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皇宫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原清新县)白湾镇(现并入石潭镇),虽然距离广州才100公里,但地处石灰岩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素有“九十九山崆,天下之穷处”之称,金、木、水、火、土“五行”皆缺。其实当时除了皇宫村这条被人民日报记者偶然发现的“贫困村”外,白湾镇还有很多类似皇宫村的贫穷之地。根据广东省有关部门1993年的统计,全省有20万人没解决温饱,清远就占了10万人,而这10万人中绝大部分居住在石灰岩山区。

  1990年年底,时任人民日报经济部记者吴长生入户调研清远市清新县白湾镇皇宫村,并于1991年初发表了引起各界重视的报道《邻近“金三角”的“寒极”》。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谢非同志得知后,非常重视,并立即组织时任清远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商讨出如何彻底解决石灰岩地区村民的贫困问题,从而完成了从1993年-1998年持续数年的18万石灰岩地区村民易地搬迁脱贫的大迁移壮举。

白湾皇宫村唯一的“豪宅”——北建小学,黑板墙上还记录着计划生育光荣榜,小学背后就是光秃秃的石灰岩。摄影:陆剑宝

  在谢非同志的重视下,中山市委、市政府捐资200万元在清远清新县的太平镇建设了皇宫新村。新村总占地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共建移民住宅60座,每座建筑面积80平方米。其中6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混合结构、20平方米砖瓦结构,每家使用沼气池,生活设施配套齐全。1995年12月,旧皇宫村迁到太平镇中山皇宫新村,当年有60户373人迁入,到2018年,中山皇宫新村有约100户600多人。1995年前后几年时间内,除了迁移到清远太平镇的中山皇宫新村外,清远地域范围内出现了阳光移民新村、明联瑶族新村、香港陈廷骅基金会草塘中心村、港澳扶轮瑶族新村、珠海明珠新村、庆忠新村、世铿新村等多个移民新村。从新村的命名方式可以看出,中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结了全社会各界的力量。

位于清新区太平镇的“中山皇宫新村”村口记录了在省市县当局支持下从白湾皇宫村搬迁到太平镇的历史。摄影:谭学轩

  二、迁出地的活化

皇宫村所在地的连片石灰岩地区,在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人和林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摄影:陆剑宝

  (一)迁出地的生态修复和保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湾镇皇宫村整村搬迁到太平镇中山皇宫新村后,为保护当地的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和石灰岩森林植被,2000年在白湾石灰岩地区成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上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又上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由此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对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涵盖原有皇宫村等所有石灰岩地区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占地7219.1公顷,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99.4%,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24种,野生维管植物915种,是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野生任豆群落的重要保护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有16人常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现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常年派驻专家和研究生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科研和公益种植活动,不断拓宽石灰岩的植被种类和面积。

白湾石灰岩自然保护区一代又一代“造绿者”在石灰岩中种出绿水青山。摄影:陆剑宝

  (二)迁出地的生态教育和品德教育

  由于进入皇宫村的山路依然狭窄,同时为了保育之需,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没有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石灰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当地的生态环境完全没有受到人为的污染或破坏。在皇宫村的原来的村口,采用石灰岩原石雕刻出“生态教育径”字样,提醒进入者要保护生态。有些骑行或徒步爱好者进入生态保护区,也有护林工人和提示牌做出“切勿破坏生态”的提示。

忆苦思甜,在石灰岩上雕刻的生态教育径,时刻告诉后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摄影:陆剑宝

  白湾街道和皇宫村两次设立生态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展览馆的形式展示了白湾石灰岩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及保护历程,吸引了清远的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到基地进行科普教育和研学,对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当地引入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大学生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科研工作队伍力量,不仅在生态保育、林木栽种和水土保护等方面进行技术提升,也在保护区管理和研学教育上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这些大学生利用科研项目或寒暑假在林业基地驻扎,切实推进了石灰岩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每年清明或重要节日,原皇宫村的迁出村民都会带领自己的后代回到土生土长的旧村,追溯往昔艰辛岁月,对其后代子孙有着较好的教育意义。皇宫村除了新建的祠堂增强村民及后代的归属感之外,还保留了旧时的小学、经济合作社和一些断墙,成为村民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三)迁出地的经济激活

在石灰岩缝中坚强生长的摇钱树——冰糖桔,成为南国冬日石灰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摄影:陆剑宝

  除了对皇宫村及附近几条村落所在的石灰岩地区进行整体保育之外,一些白湾村民还在含土量较高的石灰岩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清远特色农产品——冰糖桔。调研皇宫村的时候刚好是冰糖桔成熟的时节,这些冰糖桔在一片片石灰岩缝中坚强生长,把整个石灰岩山头装扮得更加靓丽。白湾石灰岩片区的冰糖桔种植面积共750多亩,都是由附近回乡创业的村民承包山地进行栽种。他们在路边搭棚进行种植维护和采摘分拣后,直接销往清远市区。笔者现场购买了5斤冰糖桔,只需10元,比市面上的冰糖桔便宜很多,而且因土质和气候适宜的原因,这里产的冰糖桔水分很足,味道甘甜。这些冰糖桔种植户每年的收入可达6-10万元。通过大规模种植冰糖桔,白湾村民在环境恶劣的石灰岩山地种出甘甜的果实,活化了扶贫搬出地闲置的经济价值。

  三、迁入地的融入

由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谢非同志题字的清新区太平镇“中山皇宫新村”牌坊。摄影:谭学轩

  (一)迁入初期——过渡期

  初期,中山市捐资200万在清新区太平镇建设60座一层的80平方的平房。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这一宏大的扶贫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决定每迁移一户,由省政府补助5000元,另每人5分水田,作为口粮生产之用,田地由清新县太平镇龙湾村“均”出。“一开始有些老人家不愿意搬出来,到后来‘两边跑’,再到现在基本很少回去了,就清明和过年回去祭拜一下。”白湾皇宫村村民在政府和帮扶机构的支持下进行了易地搬迁,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了新的家园。

  (二)迁入中期——适应期

  迁入太平皇宫新村之后,由于清远西部平原的种植环境和白湾石灰岩地区的种植环境不一样,附近的村书记和原住村民会指导皇宫村村民水牛耕田、播种水稻等技巧,皇宫村村民的基本“米袋子”和“菜篮子”得以保障。2000年后,随着皇宫新村附近太平镇制造业的兴起,很多皇宫新村的年轻人到大型的制鞋厂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在家务农。2010年前后,皇宫新村村民开始在原来一层房的基础上加盖成两层小楼,家家户户大家电、摩托车乃至小车逐渐出现。除了到附近工厂就业,一些年轻人还纷纷到清远市区和珠三角地区就业,极大地提升了家庭经济收入。2018年,中山皇宫新村还自筹资金30多万元,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在搬迁20周年之际,皇宫新村还举办了首届“皇宫村兄弟姐妹联谊会”,不仅加深了乡亲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更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

  (三)迁入后期——融入期

中山皇宫新村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在原来一层楼房基础上加盖出美好的未来。摄影:陆剑宝

  2021年,笔者调研团队走入中山皇宫新村进行入户访谈时,如今的皇宫新村已经完全融合当地。一些原来的低保户通过家人在外创业建设了四五层的房子;一些相对贫困户的儿女长大后也在城里工作,生计不愁;一些村民还保留着吃玉米糊的习惯,一些村民像其它村落一样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一些村民已经居家搬迁到清远市区或珠三角,一些村民会周六日携妻儿回村与父老乡亲团聚。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已经适应了太平皇宫新村这片新的热土,可能再也不想回到曾经的“寒极”——白湾皇宫村,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可能离开皇宫新村,继续寻找他方的故事。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到各级政府的持续组织,到村干部和宗族的团结,到社会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到工商企业的投资和帮扶,贫困地区通过当地经济活化或人口迁移,实现了脱贫。这是一条“无穷之路”,不管道路多曲折和艰辛,也阻止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陆剑宝,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谭学轩,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