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岭南古村落的华丽“蝶变”:惠州博罗县杨村镇井水龙古村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四十一)

2022-12-08 16:24 来源:南方网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留住青山绿水。乡村振兴不能大拆大建,要保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保护古村落的“形”和“神”。面朝象头山、北靠罗浮山的杨村镇井水龙古村坚持以人为本,保存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打造集本土文化、生态休闲、绿色养生的旅游景区。课题组来到了井水龙古村,探索其华丽“蝶变”的奥秘。

  一、广东省古村落:井水龙村

  “村名何言井水龙,因其泉水冽且清。”井水龙村坐落在惠州博罗县杨村镇,始于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年)。朱氏先祖朱时瑛(第九世)迁入博罗杨村井水龙村,距今有500年历史,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有住户356户,户籍人口1891人,有村“两委”干部7人,党总支部党员62人;有耕地面积3901亩,其中水田1948亩,旱地1953亩,林地面积约4000亩,整村呈丘陵地貌。井水龙村2012年获评“广东省古村落”,2019年获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20年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井水龙村仍保存其特有风貌,俯仰之间,雕梁画栋。在风格上,井水龙村的古建筑属于客家围屋,碉楼林立,建筑巧夺天工,拥有朱氏祖屋云记豪宅、泉记豪宅及水围碉楼等古建筑共10座,占地面积60亩,其中建筑面积30亩,地塘和鱼塘30亩。层峦叠翠之间,井水龙村宛如一颗人文明珠格外耀眼。

岭南古村落:博罗杨村镇井水龙村。摄:洪迎秀

  二、“古”味绵延,绽放新颜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的战略下,井水龙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传统古建筑的同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019-2020,井水龙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717万元,项目主要包括美化绿化、风貌管控、村道硬化、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五个方面实现了蝶变。

  (一)保护古村落

  古村落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寄托了满满的乡愁,要“活化”保护好古村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井水龙村对古建筑进行大力度保护,累计投入145万元左右。村委带头对传统古建筑做了全面清理,在保护原貌的同时又适当做了防倒塌等修缮工作。

  (二)弘扬传统文化

  井水龙村有着近500年的历史,其乡风习俗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比较有特色的有元宵节旺灯。每年初八至初九,灯头公(该年添有男丁者)都前往墟镇购买花灯(亦称灯笼)。年初十由各家自行上灯,灯头公将笼内的灯盏点燃、悬挂于宗祠梁上。到年十五这天,朱氏后人包括外出人员在这天都会回来参与旺灯仪式。灯头公会统一在祖祠门外备好丰盛的酒菜,接待前往来庆贺的亲朋好友,村里还会在祠堂门口进行醒狮表演。此外,每年重阳都是村里祭祀祖先的节日,这种祭祀也俗称拜山。

  在村内的耕经楼上,有一副对联是井水龙村祖先朱启箴为告诫后人所作,其文曰:“耕可为,商可为,万贯家资不外耕商处来;经宜读,史宜读,一品国官无非经史里来。”村人谨记祖先谆谆教诲,或耕作,或经商,或从政,都勤劳踏实,涌现出不少英杰才俊。如曾任香港立法局议员的朱国民、全国政协委员梁志敏、西安大学教授朱达明均为井水龙人氏。井水龙村村委每年还会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学子进行奖励和宣传,对每个考上本科的学生都予以500元奖励,形成了鼓励读书向上的良好村风。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文明实践,充分激活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汇集人民群众互帮互助的强大力量,井水龙村大力开展志愿活动。井水龙村志愿服务队有30人,每月有1-2次的活动,比如宣传环保、入户探访困难村民、节假日去慰问特殊人群、寒暑假开展教育活动等等。

  (四)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杨村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推动形成既要产业兴也要生态美的格局。

  井水龙村多次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在行动”环境大整治活动。在政府领导下,村两委干部召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规模动员大会,强调要对村里的各死角进行清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意识,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委领导、各小组组长、幸福社工、社区志愿者通过示范引领,调动全村村民主动参与其中。

  井水龙村实行保洁员管理制度,对保洁员定期进行考核。注重生活垃圾处理,每月组织一次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日的活动,提高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对分类垃圾进行定点收集,建立起了奖惩机制。打造美丽庭院,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清洁治理与适当的美化绿化,每季度由镇驻村、村委组织评比打分造册录入。在卫生问题上,从污水治理和管理公厕两方面入手,生活污水已基本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由专人管理,做好制度上墙、管理人员上墙、标志明确。

干净、整洁、优美的井水龙村。图源:井水龙村村委

  (五)产业精准布局,助力农民丰收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井水农村的主要产业是水稻、花生、蔬菜、玉米等传统种植业,果树有荔枝、龙眼、黄皮等岭南特色水果,新兴产业有剑兰花卉种植。“心仪兰花爱意浓,山中寻踪乐春风。攀登危岩拨荆棘,一见芳姿露笑客。”村内的剑兰花卉种植大棚面积达100多亩,其中由外来投资商投资建设的有80多亩,其中恒大帮扶建设的剑兰种植基地占地42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8.8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另有一个近200亩的山茶种植合作社,一个50亩的年桔种植园,一个180亩的砂糖橘、沃柑种植园。此外,还有一个60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场,名为吕氏蔬菜种植合作社,夏种玉米、冬种蔬菜,供应到广州、深圳等蔬菜市场。

  (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井水龙村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周边拥有博罗县冲虚观、罗浮山、象头山雷公峡漂流、炼丹灶、秋枫寨旅游区、罗浮山九天观、大亚湾等景点景区,以及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惠州博罗湖镇的上灯习俗、博罗人的状元酒席、博罗横河镇花园村、博罗县园洲风俗、横河镇花园村徐家点灯等民俗文化,还有罗浮山酥醪菜、麻陂肉丸、客家婆龟苓膏、客家擂茶、博罗酥糖、惠阳胡须鸡、酥醪腊肉等特产。

  二、井水龙村发展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资金不足

  井水龙村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虽然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传统古建筑进行专款专用,可投资人对井水龙村的现状并不了解,一些投资渠道因此无法走通。

  (二)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井水龙村现有人口1891人,其中老年人占比高达11%,空心化严重。返乡人才和劳动力数量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三)配套文旅用地不足

  配套文旅用地较少,没有指标用于建设停车场、餐饮、民宿,之前的建设指标未经使用,已经调成了林地。景区的基础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会影响景区口碑。

  (四)特色农产品缺乏品牌打造

  受地理等客观因素影响,罗浮山酥醪菜、麻陂肉丸、客家婆龟苓膏、客家擂茶、博罗酥糖、惠阳胡须鸡、酥醪腊肉等特产仍呈现出自由化销售的模式,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品牌,比较散乱,以至于消费者购买意愿较低。

  (五)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业面临挑战

  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客源时断时续,旅游业收入锐减,其他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陆续出现。同时,村落还面临着传统建筑保存不佳的问题,不利于吸引游客重游。

  四、井水龙村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路径

  (一)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单纯靠当地居民和政府补助,无法激活年轻人传承的动力。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积极申请上级政府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发动外出乡贤,通过旅游、节事、展会、商品等形式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招商引资,活化古村落,聚拢人气,留住“形”和“神”,让居民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

  (二)筑牢传统村落防护墙

  保护传统建筑及其历史性物质要素,在保护范围内不应修建与景观相冲突的建筑物;对传统建筑设施应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并建立档案,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行保护修缮措施,做到保护原有结构、原构件、原工艺和原材料;保护好重点区域、传统建筑群、地貌、植被、水系以及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址、地貌遗迹以及石刻、古桥、古井、古树名木园林、奇石等历史遗存;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有益的民俗活动。

  (三)整合零散文化元素,打造广东古村落联盟

  打造广东古村落联盟,加强镇与镇之间的联系。跨镇发展,连片打造惠东、平山、梁化、龙门、惠阳、仲恺跨镇发展广东传统古建筑产业带。利用离广河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市、县牵头,连片打造广东传统特色风景长廊,打造广东古村落特色文旅产业名片,打造具有“乡愁”情愫的产业链,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民的归属感,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

  (四)借助乡愁与产业,吸引人才劳动回流

  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传统古建筑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打造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时尚感。对返乡发展的人才更要进行扶持,解决农村建设中坚力量的收入问题。在政府的指导及各界力量的参与下,做宽做长产业链,通过“变现”留住更多的年轻人。

  (五)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

  以古村落和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发展集山茶水果采摘、古村落漫步、民宿度假、乡俗文化体验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农家乐餐厅以解决游客饮食需求,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加强线上培训和进修,学习更多运营管理知识、营销推广经验。井水龙村要为疫情结束后人们对乡村的热情做好准备,牢牢抓住机遇促进乡村旅游与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体育产业、康养产业等相融合,大力发展文体旅游、研学教育旅游等融合业态,提升亲子教育、文化乡居、旅游养老、度假养老等产业的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康养休闲度假品牌。

  传统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必须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平衡好建设与保护,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洪迎秀,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办公室主任;陈森荣,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赵昱程,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