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乡村振兴的个性浅析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一)

2022-01-05 18:36 来源:南方网 陆剑宝

  编者的话: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南方网理论频道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将联合推出《“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选择广东100条美丽乡村作为深度调研的对象,形成广东乡村振兴的六组典型性样本,每组样本选择若干乡村作为案例,总结广东践行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创新。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最为重视的议题。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新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升级版概括。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原国家扶贫办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各省市的地方乡村振兴局纷纷挂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乡村振兴路径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各省、市、县、镇、村的“天时、地利、人和”,打造个性化乡村,避免千村一面。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第一大省,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农村劳动力城市化、乡村部分城市化、城乡融合发育较好、都市农业频出亮点等综合性特征。乡村振兴是广东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广东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以及粤东西北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东乡村振兴最为鲜明的个性主要是以下六点:一是,高速、高度的城市化发展同化了原有的乡村;二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大湾区城市群内部仍存在部分都市农业体,但正随着珠三角加速的城市化过程逐步缩小;三是,广东与港澳的合作从“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合作发展出一些新兴服务业的“村-城”合作模式;四是,粤东西北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村落通过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对口援建,实现整体搬迁和脱贫;五是,得益于全国最大规模的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衍生出一批具有“侨资”特色的乡村振兴项目;六是,一些农产品质量较好、特色较鲜明的乡村与大湾区城市结成固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现详述之。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一:大都市城中村

  “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珠三角特别是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等二、三产业大市的城中村现象最为明显,其中以广州城中村最为闻名。“去农化”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这些城中村通过“旧改”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收入水平,在地理和外形上与城市一体化,唯一保留的村落元素是复建的祠堂。有一些村落已经完全城市化,如广州猎德村、琶洲村、杨箕村等旧改成功的城中村;有一些外围村落还保留部分耕地,如广州小洲村、大塘村等等。这些大都市的城中村不需要在物质上予以支持,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有振兴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城中村也可以成为援建粤东西北贫困村的“一对一”主力。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二:大都市内农产区

  从珠三角东岸到西岸沿着珠江口走一圈,不管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东莞佛山,还是服务化程度最高的广州都还有大量的都市农业存在。如深圳北部的光明农场、东莞的水乡、广州的从化南沙、中山的民众、珠海的斗门、佛山的高明三水、江门的恩平台山、惠州的龙门博罗、肇庆的德庆封开广宁怀集等等,这些大都市农产区有着地域特色鲜明的岭南农业体系,而它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发展和工业服务业发展向农产区要土地。基于单位面积产出的考量,都市内农产区的“失地”现象无可避免,一些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农产区面积不断缩小,是相当可惜的。在对江门新会陈皮种植产区的调研中发现,作为中国特有的地理标志,新会陈皮目前面临着房地产挤占传统种植产区和复耕的双层压力,正宗的新会陈皮将“买少见少”。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三:港澳元素村

  港澳元素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特色。上世纪80-90年代,港澳地区对珠三角制造业的兴起功不可没,形成了全国仅有的“前店后厂”模式。随着粤港澳三地合作的进一步加紧和全面深化,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涌现了出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就有“从化良口镇-香港赛马会养马基地”的粤港服务业合作项目,实现了香港赛马产业链在粤港两地的空间分工。设于从化的养马基地既解决了香港养马用地受限的问题,也带动了从化当地乡村的种植、饲养、配套服务的就业,为农民增收。这也成为湾区乡村振兴的一种思路。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四:珠三角对口扶贫村

  9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金三角的寒极》,把清远市白湾镇皇宫村这条距离广州仅仅100多公里路程的贫困村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引发各方关注重视。随即,中山市援建的新皇宫村在清远市城郊的太平镇拔地而起,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皇宫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大部分搬离并在新村落户和工作;白湾镇特定的喀斯特地貌也得以保护,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广东,发达地区的城市资本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援建工作,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一直在持续坚持进行。除了城市对口援建项目,广东一些规模较大的地产企业也对粤东西北的乡村振兴进行了援建。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五:华侨华人支持村

  广东是全国华侨华人最多的省份,华侨华人资本对广东乡村振兴的援建为全国之最,从生产条件、到校舍房屋、再到公共设施,遍地开花。从上世纪初的华侨回江门开平自力村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碉楼群,到李嘉诚之于潮汕、曾宪梓之于梅县,霍英东之于南沙等这几十年来大量港澳及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投资建设项目,对当地经济带动起了积极的意义。

广东乡村振兴个性六:大都市“乡愁”供给村

  广东的乡村振兴并不是要素的单向流动过程,而是双向流动的过程。大湾区城市资本持续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乡村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绿色农产品,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肉案子、米袋子、果盘子、花瓶子、茶罐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锁得住乡愁”,美丽乡村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提供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以及“诗和远方”的田园梦。

  (作者:陆剑宝: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