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模式:从化区塘尾村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十五)

2022-04-28 20:19 来源:南方网 洪迎秀 陆剑宝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2019年,从化区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并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塘尾村依托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国际交流平台和生态设计小镇产业发展平台,探索政社企村各种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乡村党建的“从化经验”。

  一、塘尾村乡村治理概况

  塘尾村位于广州北部,已经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生态设计小镇。塘尾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村党员、企业党员、团员“共建共治共享”,以所在地镇党委为领导,片区行政村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单位、进驻企业等党组织共同参与,目前已经覆盖5个基层党支部、65家企业,包含农村党员330名、企业党员130名、团员70人。塘尾村荣获2020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州市文明村”及“生态修复设计奖”。

塘尾村委已经搬迁至碧水新邨 ,村支书带领村干部建设美丽家园。 摄影:陈旭东

  二、群雁高飞头雁领,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塘尾村的基层党组织是“一线指挥部”,书记、驻村书记和第一书记都充分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朱建英作为塘尾村支书、塘尾村网格员站长,在生态设计小镇建设、碧水新邨的建设、鸭洞河的整治等工作中兢兢业业,解决了各种难题,形成了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发院的博士张舜栋作为驻村书记助理与村民同吃同住,与村干部共同奋战在乡村振兴的基层一线。驻村以来,张博士第一时间走访了塘尾村12个经济社,对3个经济社的40多个家户进行了入户访谈,巡查了塘尾村鸭洞河两岸7公里河岸及生态碧道;还发挥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平台作用,与全体党员共同梳理塘尾村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分析制约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瓶颈;协助开展塘尾村历史文物、古树名木资源排查,将相关管控要求修订进村规民约。

  曾新颖书记是塘尾村第一书记,在塘尾村的基层工作中同样起着先锋模范作用,被授予2022年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2019年初,她团结带领塘尾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通过念好“生态设计经”,找到了一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为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曾新颖与辖区企业积极探索应聘绿色通道,成功培训、聘用了百名周边的村民,帮助村民就近就地就业,辖区30多名在外工作的青年也纷纷回村创业,开办民宿、农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相融合。曾新颖通过整合资源,把主题党日活动、妇女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党员、妇女、设计师人才都纳入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中。多个队伍协同并进、深入交流,不仅增强了入驻小镇的外来设计师的归属感和创作灵感,也给村民带来了新的知识理念和文明乡村风尚。

  三、“政府、企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一)工商资本下乡项目

  1.共建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把脉定向、组织发动、攻坚克难的关键作用。塘尾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镇、村三级党组织密切配合、科学协作,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9月,塘尾村开始建设生态设计小镇,总投资约30亿元,按照低碳发展要求,在没有新增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实施村企合作模式,盘活大量乡村的“沉睡”资源。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优势,企业发挥资金保障优势,通过大规模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保持每天10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的强度,连续挑灯夜战,在不到三个月时间推动实现了闲置旧农贸市场向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会址的华丽蜕变,创造了“广州速度”。

国际生态设计大会会场。摄影:陈旭东

  2.共治塘尾村形成了集产业、文化、休闲、运动、教育、疗养于一体的生态设计产业集聚小镇,形成了以生态设计为主导,以会议会展、特色民宿、生态旅游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吸引了众多设计师和生态设计企业进驻,由政府、企业、村委共同管理。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广东坤银生态园区投资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生态设计小镇的日常,村委协助企业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租金管理等事宜,村民积极参与清洁、维护治安等后勤工作。村委定期组织企业保洁部门、村干部和村民,联合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在良口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塘尾村党支部与广东坤银生态园区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必办事项,定期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塘尾村主干道已全部实现硬化、绿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垃圾日产日清,“三线”全部规整。为了让塘尾村风貌与生态设计小镇景观风格更协调,塘尾村党支部多次协调镇规划建设办,并邀请小镇设计师采用本地竹、石、花等原生态素材,对塘尾村的100多栋村民住宅进行整饰设计。

  3.共享曾经的农贸市场,变身为世界级的高端会场。目前,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落户在生态设计小镇,70多家不同类型的设计企业及14个国际国内高端研究创新机构已经落户塘尾村。从化良口机场的建成带来了航空经济,发展出低空旅游、飞行执照培训、航空研学等产业。生态设计小镇成功打造出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及广州北部低空飞行航天研学基地,引入潘云鹤、陈纯、徐扬生、高文、宋尔文等知名院士,建成4个院士工作室。生态设计小镇的建设使塘尾村变得越来越美,从贫困山村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强了企业、富了村民。

  (二)村民搬迁项目

  1.共建塘尾村碧水新邨是在村委、村政府的领导下,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新业态,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碧水新邨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移民安置小区,2007年建成并逐步投入使用。周边5个行政村(塘料村、塘尾村、米埗村、良明村、高沙村)有村民7000名左右。在建设生态小镇过程中,塘尾村的果园、土地、房子、部分经济社被征用,政府组织村民搬迁到碧水新邨。由从化区民政局和良口镇政府指导,由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广州市从化区粤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化区慈善会共同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设计小镇参与设计,村民、居委、社工站、高校、社会组织等代表共创出社区花园设计图,共同改造建成近800平方米的社区生态花园。党员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动社区的志愿力量。村民、居民、幼儿园小朋友、中学生、专业景观设计师等在内的350人次共同参与,建成了沙池、秋千、昆虫屋、香草花园、轮胎花园、喂鸟架等景观、设施,走出了从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2.共治从化区民政局牵头,调动了从化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良口社工机构、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等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合作进行管理。碧水新邨社区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民多方协作。从化区慈善会与广东岭南教育基金会合作,搭建起“从化好乡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协作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社区花园、幸福书屋、一亩校田、童绘盒子等项目参与乡村振兴。政府搭建良口镇社工服务站,为社区、村委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帮助身处困境的长者。2021年1月,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良口镇碧水新邨“幸福食堂”成立,给周边老人带来了许多便利。在碧水新村,从化区民政局牵头搭建“乜都倾”茶话会议事协商平台。坤瑞物业在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购买环卫机械化作业的设备,对社区环境进行工程维修等后勤管理服务。村委动员村民主体主动参与家屋漏水、垃圾清理等社区治理,积极组织楼组长、居民代表、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自治实践行动,并投资20万元设置了具有再生资源回收信息交换、价格发布、积分兑换等功能的智能化回收站,打造垃圾分类长廊,宣传垃圾分类。村民可以参与社区花园的建设,提出建议、捐赠环保物料、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路灯维修、公厕建设等社区问题进行共同管理。

  3.共享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变成了社区花园。碧水新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共空间被盘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里有大型超市、幸福食堂、幸福书屋、良口镇第二幼儿园、良口镇第二小学,正在规划建立一所医院,村民的生活、医疗、教育都能得到保障。村民既是建设者、管理者,也是受益者。

塘尾村的小学搬迁至碧水新村,孩子们在美丽家园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摄影:陈旭东

  (三)乡村生态项目

  塘尾村的鸭洞河治理,探索出了“政府投入+企业养护+村民参与”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通过政、企、村合作共建,形成了鸭洞河的管护创新模式,开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河道治理,带动鸭洞河上下游及两岸的科技、生态、旅游行业发展。鸭洞河是流溪河主要支流,流经良平村、塘尾村、良明村,河流总长约15公里,流域面积61.36平方公里。塘尾村综合整治河道9.688km,沿河建设长约8km的步行碧道,令鸭洞河两岸亲水性增强。

改造后的鸭洞河,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 摄影:陈旭东

  1.共建2018年,鸭洞河的治理项目启动。政府首期投入2000万,开展河道疏浚、堤岸建设,并新建跌水堰,使用低碳环保技术清理了占河床170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生态设计小镇运营企业投入2500万元对河道景观进行微改造,规划建设120万公顷的生态公园,打造了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10余个景观。村民主动流转自己的田地,支持项目建设,在村委的领导下参与河道、走廊、河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鸭洞河进行河道清淤,参与种植各种树木。为避免大规模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在实施微改造时将鸭洞河生态廊道作为带状景观进行规划,高效串联周边的生态要素,形成傍山串水的生态体系。同时,将鸭洞河沿岸的山、水、林、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恢复了鸭洞河的原来的生物多样性。由于鸭洞河水土流失严重,防水固沙的能力逐年下降,政府在严格保护原生自然环境的同时,使用复绿破损山林、增植生态公益林等措施,修补山体水土流失地区,使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以上;还通过规划,将乔木、灌木、湿地植物、草地等进行不同类型的乔灌木组合种植。

  2.共治河道建设需要后期的管理和维护。管理鸭洞河需要充分发挥企业、村民一线“哨岗”的作用。在从化区水务局的主管之外,企业河长、村民河长和网格员也共同参与到鸭洞河的管理中。坤银泰铭集团承担起了部分河段后期的管护费用;村委书记朱建英书记当上了村级河长,每天巡视,观察周边的生活垃圾、河水排水情况;村民主动负责打扫河流沿岸的生活垃圾,清理淤泥、漂浮物等。

  3.共享鸭洞河环境共治全面贯彻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以此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通过产业带动,以河养河,逐步形成了一条基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生产、生活融入的可持续治水之道。鸭洞河的治理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鸭洞河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现在,鸭洞河拥有美丽的观景平台、草坪、生态湿地,成为市民、村民科普、研学、休闲、散步的最佳选择,也让旅客流连忘返。


(作者:洪迎秀,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陆剑宝,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