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激活:乳源东坪新村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二十四)

2022-07-08 09:40 来源:南方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村落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的“文化振兴”,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更显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保护、传承来实现传统特色文化的活化,不仅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提供了经验样本,也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支撑。调研团队选择有“广东屋脊、世界瑶乡”美誉的韶关乳源作为调研对象,走访乳源东坪新村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总结出少数民族文化村落文化的活化路径。

  一、瑶乡文化——丰富璀璨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宝库

  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项目,包括21项非物质遗产,其中有3项国家级、3项省级、8项市级、7项县级。其中《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乳源瑶歌》《乳源瑶族服饰》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瑶族传统医药》《瑶族双朝节》《瑶族苦爽酒》《乳源打铁工艺》《乳源瑶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全县拥有33位传承人,其中有3名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10名市级传承人、16名县级传承人;拥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处,包括2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文物点。同时,瑶族婚嫁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也富有民族特色。

  二、东坪新村瑶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激活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韶关,总人口21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4万人,占乳源总人口11.4%,主要聚居地包括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过山瑶是世界瑶族人口80%的盘瑶支系的一个分支,乳源只有单一的瑶族支系“过山瑶”,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东坪镇一共11个村委,一个社区。东坪新村是下辖的一个村委会,是瑶族村,一共有2000多人。

  雕子塘村是东坪新村下辖的一个村小组。客家方言中,“雕子”即“鸟”,这个名字寓意村子环境优美、鸟语花香,适合居住。原来居住在深山里的瑶族村民都搬迁至较为平缓的地方,或者迁移到一六、桂头、乳城、重阳等地。雕子塘村村民是50、60年代从深山搬迁到雕子塘村,之后再原地拆旧建新的。2013年,在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与多方力量的推动下,筹集到资金1000多万,在东坪新村现址建设了60套具有瑶族特色的两层半框架混合结构的楼房和一座文化楼。2015年至今,政府陆续投入800多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建成文体活动广场2520平方米、停车场710平方米;建设百姓大舞台、“绣美瑶乡”瑶绣传承培训室、文化长廊、瑶族风情茶园,保护瑶族传统文化。

  建设乳源瑶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5年以来,政府共安排财政预算资金200万元用于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2022年非遗财政预算提升,落实补助6万元,发放给县级传承人。此外,省财政亦安排资金1000万用于非遗保护。

  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建设。以瑶族刺绣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孵化工作已经启动。通过提取瑶绣的纹案、色彩、造型等元素,把瑶绣融入服饰、背包、首饰等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超过80款产品融入了瑶绣文化,在瑶族文化街上,建立起了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把这些璀璨的文化通过产业、文创产品的方式传承下去。

  全村处处皆文化。党群中心设立瑶绣文创空间,培训各种技艺,绣娘在认真地刺绣;村中搭建瑶族歌舞舞台,每逢节日,瑶族同胞都会穿上瑶族服饰载歌载舞;东坪新村的建筑保留吊脚楼的文化,墙体粉刷红色,寓意搬迁后的生活红红火火;民居的外墙上载有瑶族的盘王节、刀耕火种等各种文化及其说明;瑶乡产瑶药,村民遇到跌打疼痛,都会自己上山采药,自行研磨,自行理疗。

东坪新村村民从山沟沟中搬到新村,传统瑶绣文化没有掉,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从90岁婆婆,到6岁孩童,在新村党建中心中编织美好的生活图腾。摄影:陆剑宝


瑶乡民居的外立面墙壁上刻画着瑶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摄影:陆剑宝

  非遗活化利用。以非遗文创孵化工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现已推出6个系列50余款非遗文创精品;用好用活电商平台,成功举办非遗文创新春发布直播会,使广大市民游客进一步了解乳源风情浓郁的过山瑶文化,促进线上消费,推动文旅经济发展。

  “文创+旅游”模式。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瑶歌瑶舞进景区、进酒店、进驿站、进旅游集散中心;在韶关丹霞机场、韶关各大景点景区、服务驿站设置文创展销点,推动其走进市场、融入生活、形成品牌;打造瑶族山歌会、瑶绣艺术节、非遗集市等系列文旅活动名片;打造一批原创的瑶歌、瑶舞,到广东及其全国各个景区进行巡演;打造代表乳源过山瑶文化的音乐剧《过山“瑶”》,在各个景区、酒店巡演;推出《瑶花开开》、瑶汉双语歌曲《念党恩》;2022年打造《南岭赞歌》。乳源将瑶族歌舞有机融入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一路茶香”文化旅游节,使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瑶族歌舞的特色魅力。2021年,乳源举行“瑶族歌舞进景区”,在国家4A级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由“筑梦繁星”团队、民族文化传习馆派出演员进行公益性表演。云门生态文化旅游区是瑶族非遗进景区的一个示范点,在多个文旅节庆活动中运用“培育瑶族歌舞人才,构建瑶族歌舞文艺演出团队”模式,将瑶族歌舞演绎常态化。调研组前来调研之时,乳源县县级传承人邓香英就唱着《迎客歌》,迎接远方的客人。

  非遗进校园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传习馆会设置一些瑶族文化的课程。例如,瑶族刺绣是民族实验学校的必修课,番鼓舞成为了课间操,长鼓舞基本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会跳,《瑶花花开》是东坪小学、机关幼儿园的常唱歌曲;编制《非一般乳源》非遗宣传册,加强中小学生非遗知识普及;指导高级中学、金禧小学开展瑶族民歌、瑶族刺绣课题校园实践,支持高级中学、民族实验学校举办校园竹竿舞大赛、长鼓操大赛;编著出版《瑶绣实用教程》10000册,作为瑶绣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教材;在游溪镇、必背镇、东坪镇等乡镇和县教师发展中心、学校等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瑶族刺绣合作社等机构。

  村领导带头作用东坪镇镇长赵敏是土生土长的瑶族才女,曾依次在乳源主要的三个少数民族集聚镇必背、游溪、东坪生活。赵敏在必背出生长大,在游溪工作九年,现在是东坪镇镇长,对三个镇都非常熟悉,“一懂两爱”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县政府指导、镇长、村委书记带头,以非遗文创孵化基地为抓手开展招商引资。孵化基地三年免租,给予产品研发经费的支持、奖补、政策上的优惠;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三年时间打造一批走向市场的文创产品。

  三、东坪新村过山瑶文化的传承困境

  资金不足,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虽然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些项目实行三年免租,但信息差仍然存在,珠三角的投资人不了解项目情况,一些投资渠道因此无法走通。

  传承人老龄化较为严重。过山瑶作为广东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但在传承之际,新一代瑶族年轻人、儿童对瑶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面临传承人才匮乏和传承积极性低、甚至瑶绣、瑶舞无人传承的突出问题。现在的传承人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青年一代并不多见,出现了断层现象。一方面,年轻一代汉化比较严重,对瑶族文化的认知、传承比老一辈少了很多;另一方面,年轻人传承瑶族文化的意愿也并不是很强烈。

  配套文旅用地不足。配套文旅用地比较困难,没有指标用于建设停车场、餐饮、民宿。之前的建设指标未使用调成了林地。东坪镇是一级水源(南水湖)保护地,受生态红线的限制,不能养殖、捕捞,基本农田禁止非粮化。打造瑶族旅游文旅,民宿和农庄受到土地建设指标的限制。东坪新村定位青山绿水,产业发展遇到很大的瓶颈。

  民间瑶医缺乏行业标准。2009年1月《乳源瑶族传统医药》被列入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人在历史上受到统治者的压迫,遇到生病和外伤,全部自己处置。由于常年居住在山里,药源、药材取自大山,先辈开始发现认识药材的功效,经过实践检验、世世代代相传,成就了一批瑶医,各个有专治某种疾病的偏方,但是不对外相传。由于瑶寨远离城镇,没有医疗机构,赤脚医生肩负起保健医疗的作用。瑶族民间医生不脱产从医、不挂牌摆档,病人上门随到随看,病人要求去家里看病则随叫随去。民间瑶医比较多,但是缺乏行业标准,没有标准化的配方、医学认证。

  瑶茶缺乏品牌。瑶族同胞常年生活在高山上,土壤、温度和湿气等地理条件适合种植茶叶,茶叶种植变成了瑶族同胞是世世代代的谋生之道。摘茶时节,瑶族姑娘们穿着瑶服、唱着瑶歌采茶,是一番动人的景象。瑶茶承载着厚重的瑶族文化。“瑶族茶叶有300多年历史,我们一直用最传统的方法种茶,以前隔壁村的都会用黄豆、用糯米来跟我们换茶”,传承人邓香英说道。2018年11月总投资500万成立东坪镇红茶、绿茶、单丛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风情茶园。目前茶叶种植已经整合1500亩,连平的种植基地500亩,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乳源瑶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但是瑶茶没有统一的品牌,比较散而乱,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四、东坪新村过山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路径

  (一)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单靠政府设置瑶族文化博物馆只能是冷冰冰的文化展示,单纯靠保护无法从博物馆走向动态的文化传承,博物馆的展示也不能激活年轻人传承的动力。瑶族文化元素一定要通过旅游、节事、展会、商品等形式进行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去激活瑶族的文化传承。启动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和非遗产业促进会,招商引资,招募一些传承人,更好地去宣传、保护和传承瑶族的文化。

  (二)以情感产业作传承纽带

  对青少年进行瑶族文化活动的宣传,让青少年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时尚,要把瑶族文化融入到年轻人喜欢的首饰、包包中。导致传承人年龄断层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收入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及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下,打造瑶族文化产业链,做宽做长产业链,通过变现留住更多的年轻人。

  (三)整合零散文化元素,形成特色瑶族文化产业带

  土地调规,整合资源要把散落民间的瑶族文化珍珠串联起来,就需要整体规划,形成文化产业带。在受到土地指标建设指标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在南水湖的下游规划一块地,用做瑶族的民宿和农庄。同时整合天井山林场已经废旧的房子和瑶族同胞的自家农庄和民宿,统一规划,计划建设水库一条街,增加瑶族同胞的收入,让更多瑶族人可以在家创业、带动家乡的发展、更好地传承瑶族的文化。

  镇与镇联盟,打造“东坪-游溪-必背”瑶族文化旅游带跨镇发展,连片打造游溪镇、东坪镇、必背镇瑶族文化。跨镇(乳城镇、洛阳镇、大桥镇、东坪镇、必背镇)发展瑶药产业园。利用离云门寺、云门山比较近的区位优势,通过市、县牵头,跨镇联盟连片打造瑶族特色风景长廊,打造瑶族特色文旅产业,充分发挥瑶族风情长廊的吸引力,打造康养基地。

  塑造村落-镇域-县域的三层文化展示场域。串联瑶绣村、竹编村、八一瑶族新村、雕子塘新村、中心洞村、古道非遗驿站,定好游览路线,实现全域旅游。由于现在游客大部分是自驾游,时间不是特别充裕,在打造全域旅游时建议分成三条路线:第一条东坪精品路线,第二条瑶族特色文化路线,第三条吊脚楼古建筑路线。路线的指示牌一定要清楚,同时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停车费用、门票增加当地的收入。东坪镇建设雕子塘瑶族风情长廊,以乳桂经济走廊为依托,打造瑶族特色文旅产业。乳源县充分发挥生态和过山瑶两大文化优势,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打造具有过山瑶文化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以新业态形式不断激发过山瑶文化内涵。

  连片重塑,打造瑶族文化产业集群。把瑶族文化跟产业融合,通过文旅产业传承瑶族文化。要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连片打造。截至目前,乳源县已累计投入9946万元,初步建成了富有“过山瑶”民族特色和客家风情的乳桂沿线乡村风貌示范带。乳源县充分依托瑶族非遗文化资源,探索旅游业与瑶族刺绣、瑶族歌舞和瑶族医药共同发展的模式。

  (四)民族文化产品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

  瑶药方面。聘请一些中医药大学高校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和指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中农批·乳源小镇以康养为主题打造“瑶药文化街”,瑶医药专家定期开展义诊。同时招生引资,与广东省有名的中药诊所或者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数字诊所。引入一些药企,通过龙头药企牵头扶持一些种植瑶药的企业,推进瑶族医药“大健康”产业,打造瑶医瑶药养生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养生体验和健康消费。推进避暑休闲、温泉理疗、瑶医瑶药养生、健康食品保健等康养项目,促进瑶族文化在新业态的有效激活,打造文化激活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机制。把握数据时代的机遇,整合散落的瑶医资源,引进企业打造数字诊所,使民间的瑶医更加标准化和市场化。

  瑶茶方面县政府、镇政府牵头统一筹划和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统一品牌的茶叶,做爆做亮一款统一品牌的瑶茶,一款游客来到过山瑶不得不喝、不得不买回家的瑶族茶叶。把品牌做大,让在外的瑶族同胞和游客都可以线上线下买到自己家乡的瑶茶。延长产业链,向游客提供瑶茶种植基地、采摘茶叶的服务。最终,使瑶茶建立起品牌口碑,在口口相传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著名的“茶罐子”。


  (作者:洪迎秀: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办公室主任;陆剑宝: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