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机制:广州市从化区西和村的实地调研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十四)

2022-04-21 17:49 来源:南方网 李星穆 陆剑宝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立,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助燃剂,是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载体,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自2017年开始,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先后创建了六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已被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203个,其中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直接纳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体系的有15个。此次,调研团队走进广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州市从化区西和村花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机制体制。

  西和村原名“西山村”,后改为“西和村”,寓意“幸福和谐”。西和村位于广州从化市城郊街北部,距广州60公里,距从化区中心9公里,紧邻105国道、大广高速和地铁14号线东风站,交通便利。西和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兼有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西和村下辖6个经济社,共有农户325户,总人口1364人,村支部现有党员25名。西和村终年鲜花烂漫、花田阡陌交错,田地平整,土壤肥沃,两条灌渠引水横穿小镇而过,山水林田清葱满目,形成了以花卉种植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产学研一体的现代村落。西和村还是广州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曾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师范镇”等称号。 

  一、从1到N,从级到国家级

  西和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土质优良,在发展特色花卉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1997年,西和村引进了第一家花卉企业,此后越来越多的花卉企业进驻。随着花卉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西和村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和省共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今,村里3000多亩土地几乎已经全部流转了。2022年1月,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花卉产业园)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实现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升级。西和村是国家级特色花卉现代产业园核心村,坚持以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业为主,联动周边乡村,项目范围内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已投入生产面积达到1.1万亩,周边入驻花卉企业48家。

从村级到国家级:西和村摇身成为花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摄影:谭学轩

  二、多企业主体参与一村一品”

  西和村作为特色花卉产业为主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多家大型花卉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首先,它以差异化的花卉种植为核心产品,秉承“一村一品”。从“多肉植物”到玫瑰,从火龙果到樱花,从盆栽到乔木,一个企业一个品类,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每个企业的种植规模都很大,有的企业所生产的品类达到了华南地区销售额第一。其次,西和村以花为媒,形成了全产业链创新创业模式。除了花卉种植、加工、营销,西和村还积极发展研学营地、民宿、文创工作室、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花卉科技研发中心等周边产业。再次,部分企业积极发展花卉一二三产融合,如玫瑰园除了玫瑰种植,还发展出玫瑰观光、玫瑰主题餐馆、玫瑰亲子研学、玫瑰花茶制作工艺、玫瑰花饼制作、玫瑰香水制作等衍生项目。如正欣多肉除了传统的种植和销售,还有现场的DIY培训、多肉集市、多肉护肤品等衍生产品和服务。最后,在村容村貌和村风文明建设上,村基层干部、企业家和村民形成合力,共建出一批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和小菜园,把西和村花卉农业园从产业园变成大花园,进而演变为观光旅游目的地。

西和村拥有十几个规模化、现代化的花卉主题种植基地。摄影:陈旭东

  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建设标准为目标建设西和村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申报指南》中要求,申请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地区,要按照县级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择优遴选的方式确定拟列入创建名单的产业园,经分管省领导审定后报送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创建条件开展竞争性遴选,经过规划评审和实地核查等工作再批准创建。

  为此,西和村的整体建设已采用国家级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西和村发展特色花卉产业,有1900种特色花卉花种;年出产小盆栽1亿余盆,产量占珠三角总量的60%至70%;小盆栽特色花卉出口东南亚国家比例大,产值约8.5亿;特色花卉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50%以上,在广东省和全国的特色花卉产业和小盆栽行业中产品竞争力强。花卉产业集中度高,具有集群效应,由上游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培育的小盆栽可直接用于产业园区的盆栽种植。特色花卉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小盆栽种植规模化、加工运输集群化、科技集成化,园内有多家特色花卉品牌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西和村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特色花卉项目。摄影:谭学轩

  第二、市级政府部门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全方位制度和财政支持。

  (1)财政补助。为了确保国家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顺利运行,广州市制定了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广州市市级财政对目前的所批示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分别发放1亿元和5千万元。据调查显示,西和村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已投入运行的建设资金款项达16.28亿元,广州市二级财政投入6.3亿元,在国家级产业园建设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号召下,先后撬动社会资本9.98亿元,同时辐射带动农户人数约4.5万户。

  (2)土地制度。除资金补贴外,广州市农业农村厅积极配合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相关用地指标的保障。西和村村委早在十年前就开展了土地确权以及土地流转工作,目前已带动土地流转1.3万亩,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下基础。在广州市出台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乡村振兴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不少于1000亩,且优先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3)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科技方面,除了增调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驻扎以外,市级政府探索出多种途径助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西和村建立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科普基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器、发展特色小盆栽产业配种育苗基地。占地350亩的“广州优质花卉示范基地”,拥有面积达7000平方米、年产3000万株花卉种苗的花卉组培生产线和15万平方米环控条件齐全的花卉生产示范温室。该中心多年来致力于花卉品种创新研究,目前已培育出红掌、凤梨、蝴蝶兰等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每年有100多个品种、近3000万株名、优、新、特的花卉种苗推向全省、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已成为我国知名的优质花卉种苗生产供应基地。

西和村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内入驻的广州花卉研究中心。摄影:谭学轩

  第三、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组织管理健全。

  西和村由省级产业园区升为国家级产业园区,相关产业园区规划由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完成。在建设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西和村兼顾村镇建设,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布局。管理机制由政府为主要引导,充分调动多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考核管理机制。

  近年来,西和村从公安部门择优选派2名优秀青年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1名“村委”干部中年龄40岁以下的占比54.5%。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大力开展党支部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同时,西和村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大厅和“仁里集”智能治理云平台,以西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为纽带,开展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活动,构建起街领导联村、村两委干部包社,社干部和村党员包户的“连心桥”工作机制。

  第四、建设水平区域领先,绿色效益显著

  由于省级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西和村产业园基础设施条件得以完善,花卉研究中心信息库具备专业种育人才队伍,吸引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花卉产业种养结合密切,生产加工过程实行严格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农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长效机制。

  第五、园区效益惠农增收

  企业的入驻以及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的机会,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平均收入逐年提升。2017年西和村集体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万元;2018年集体收入48万元,人均收入2.6万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80万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西和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约30000人次,旅游总收入约360万元。2022年春节累计接待游客人数299人次,收入约72000元。西和村形成食、住、游、学、购、赏等全方位功能配套格局,园区建设成果惠及农户。

  四、西和村在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园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可开发用地越来越少,租金越来越高。团队通过走访企业和村落了解到,西和村土地流转措施进行顺利,但由于工商资本企业的大规模入驻,目前可用土地越来越少。每亩土地一年租用价格达1600元,且大多企业租地面积大、租用费用高。

  (二)低端劳动力缺乏,高端人才同样缺乏。西和村特色花卉企业中的员工大多为西和村村民,且因青壮年回乡人数少,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往往一人兼任多职。平均工资为每人每天70元,薪资水平较低。花卉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受过企业培训的村民,大多从事单一、流水线化的初代切割、初代培养的工作,全职性高端研究人才缺少。

  (三)以种植为主,鲜花全产业链未形成目前,园区内大部分企业仍然以上游花卉种养产业为基础。正欣多肉、宝趣玫瑰、天适樱花等企业逐渐形成了“产、加、运、销”模式,研制玫瑰精萃油、玫瑰酒等深加工农产品,但产业带动效应和全产业链示范效应并不显著。

  (四)基层干部对产业园管理体制机制未理顺对于国家级现代农业园管理体制上,西和村当地村委、驻村干部以及基层干部的主体带动效应不明显。团队在西和村走访调研期间,发现西和村企业负责人普遍在如何更好融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体系意见不一。在产业园管理上,基层干部分工不明确;在项目认证、资金支持、园区资源协调等方面,未能建立合适的管理架构。

  五西和村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经验启示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链

  首先,发展符合地区特色的优势支柱产业,保存产品的地域性色彩。培育特色优势品种,加强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同行中确立不同分工,发挥好产业集群化作用。把优势品种利用集群效应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其次,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挥规模效应,实现生产、加工、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布局。还可以利用园区发展特色农产品旅游观光,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最后,由镇一级政府联动相邻行政村,整合周边撂荒用地,流转农用地,以摊大饼形式形成跨村农业产业园,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可开发用地基础。

  (科学管理

  首先,规范相关地区产业园的管理机制,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因素,制定科学评价和验收标准体系。

  其次,利用二级财政尽可能发放奖补资金,积极进行项目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验收工作,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项目提出质询,提升国家级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审批标准和质量。

  最后,对基层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基层管理队伍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体制机制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