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来粤好·硕果】由“外”而“内”:惠州横沥镇墨园村文化提质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三十一)

2022-08-25 17:37 来源:南方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每一个乡村摆脱“脏乱差”。在过去的8年间,我国开展了全面脱贫和改造人居环境两大工程,经过乡村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我国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厕所革命、进村道路硬底化、外立面改造、牌坊建设、污水处理取得显著成果。大部分乡村实现了“外在美”,达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然而硬条件具备,软条件却还有所欠缺。很多乡村的公共服务、节事活动、文化产业竞争力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阶段,我国要积极推进乡村的“内在美”建设,实现“农业强”和“农民富”的远大目标。调研组高度重视乡村的“内在美”问题,选取了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墨园村作为调研对象,以寻求打造乡村“内在美”的良策。

  一、中国传统村落外在美与内在美

  (一)外在美建设

  抓手一:人居环境整治

  墨园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开始,横沥镇投入200多万元,在村里建造了围栏和绿化带,拆迁猪棚、牛棚、危旧房。第二阶段从2018年开始,墨园村整合统筹各级财政资金2000万,用以整治人居环境,硬底化乡村道路。村民群众累计清理垃圾72000吨,清拆泥砖房126间合共3300平方米,清拆牛猪鸡棚74处合共1750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0500平方米,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271户。

  抓手二:修缮古建筑群

  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村民在明末清初年间到此定居前,用墨水划定地界,村子因此有了“墨园”之名。墨园村拥有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全村古建筑有十多栋,约350间,其中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6处文物被评为惠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承载着墨园村几百年的乡村文明史,但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淋,早已变得陈旧,需要进行修复、维护。对此,墨园村村委将修缮活化古建筑分为三期来落实。第一期,墨园村招标了一家广州公司对古建筑进行抢救性恢复,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墨园村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第二期,墨园村将引入社会专业公司来进一步修缮古建筑;最后一步,墨园村会将对古建筑进行活化,使墨园文化走向大众。

  抓手三:打造美丽乡村

  墨园村外在美的打造不能仅依靠于村级力量,而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惠州市政府支持墨园村打造美丽乡村,整合660万元财政资金修整了墨园村的入口形象、迎宾大道、木棉头停车场、2A级旅游公厕及村委停车场,优化墨园村的旅游环境。2013年,墨园村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惠城区评为首批“美丽乡村”。

墨园村的标志性门楼,亦为协天宫,是历尽历史沧桑仍保护尚好的文物单位。摄影:谭学轩

  (二)内在美塑造

  一个乡村的内在要美,乡风文明、公共服务要跟得上,乡村产业要落户到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基础上,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积极探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实现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社会和谐。

传统村落、古村落、名村等文化品牌构成了墨园村的内在底蕴。摄影:陆剑宝

  抓手一:党建引领,乡村凝聚力强

  墨园村积极开展党建、志愿者工作,墨园村的党员干部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开展了清洁家园工程、青春拓展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居家养老工程、党建活化工程、历史传承工程、健康服务工程六大工程,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如今,墨园村成为了粤菜师傅名村,有400多人从事烹饪或与之相关的餐饮行业,下一步将培育懂技术、懂农业、懂管理的新农人。墨园村还积极开展志愿者工作,和惠州各高校进行合作,开展青春素质拓展工程,欢迎和鼓励惠州各高校学子来墨园村当志愿者或者进行三下乡调研实践活动,前往墨园村的团队因此络绎不绝。据村委会成员的介绍,墨园村平均每天要接待两批前来调研的团队,最多一上午接待过九批前来调研的团队。

  抓手二:传承村风,乡村融洽和谐

  墨园村全村共有户籍人口约2300人,其中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村内有多个姓氏,以陈、朱、曾和徐四姓为主,他们全部都讲“福佬语”。乡村的宗族意识浓重,各个姓氏之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承、信仰和情怀。同时,墨园村四个姓氏的家族间相处得非常融洽,互相不会出现冲突纠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共同信奉着墨园村的传统民俗图腾。在修缮古建筑时,墨园村也曾经遇到过村民的私人领地与公共改造之间产生冲突的问题,但通过村委会的协调和村民的积极配合,古村落活化工程得以继续顺利开展。

  抓手三:乡土情怀,承载历史底蕴

  作为一个传承了500多年的古村落,墨园村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蕴藏着浓重的乡土情怀。一方乡土养一方人,墨园村的村民对墨园村有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墨园村有一位87岁的乡贤,13岁时离开墨园村前往香港,到了香港之后一直对墨园村念念不忘,每年都会回来祭祖。为了墨园村的发展,还于2019年投入了3000万元打造了古树庄园。

  墨园村还保留着传承200多年的闹元宵传统习俗——上元清醮。每年元宵,墨园村都会举办大型节事活动,这是墨园村最热闹的时候,连村里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会跟着大人一起参与,每年外出打工的墨园村村民也会在这时候返乡参加节事活动。为了让乡情能继续代际传递下去,墨园村建立起教育爱心基金,为墨园村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学子提供500元—1000元不等的金钱补助。

  抓手四: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墨园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财富,这是它最大的优势。有了文化资源,就要对其进行活化,打造独属于墨园村的文化产业。2019年,墨园村引进惠州研学机构打造“墨园里”,当游客前往墨园村游玩的时候,可以选择入住墨园里的特色历史建筑民宿。同时,它还为前往研学的青少年提供了场地和住宿。在墨园村家风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能进一步了解和接受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墨园村还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果蔬,主要种植西瓜、大米、番石榴、番薯、圣女果、蔬菜、玉米等,并规划打造了亲子农耕家庭区,吸引各地的亲子家庭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它依托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连片打造,形成亲子采摘、农耕研学体验、田园观光、民俗文化、吃住一体延伸的文化旅游产业。

  墨园村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致富村民。现如今,墨园村村集体每年收入达5.3万元,创造出一批新的工作岗位,村民可以从事研学辅助工作,收入有所提高。墨园村的文化产业若可与横沥文化、梅菜文化相结合,可进一步成为横沥镇传播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站点。

百年老宅摇身一变,“活”成了古色古香的精品度假民宿及教育基地。摄影:谭学轩

  二、美中不足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闲置,尚未被充分激活。墨园村拥有古建筑十多栋、约350间,其中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6处文物被评为惠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墨园古井建于明代,距今约有400年历史;保存最完好、最负盛名的是“大夫第”,由陈氏六世祖陈尚忠在清乾隆年间所建,占地4000平方米。墨园村的古建筑在市政府、镇政府、村委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修缮,进行了外立面改造。但这些古建筑资源并没有被活化利用起来,而是暂时被闲置,并未产生经济效益。

墨园村的古建筑经过修缮之后,变得美轮美奂。只待将其活化成“美丽经济”,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摄影:陈旭东)

  ()乡村文化传承不足。青少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创新者、弘扬者,我国文化要振兴,青少年的力量必不可少。如今,对墨园文化深深认同的是墨园中年一代,青年一代则缺乏对墨园文化的认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对墨园村的青少年加强墨园文化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墨园文化的精髓与底蕴。同时,还要加大墨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墨园文化的影响力。

  ()与周边景点及村落联动不足。墨园村开展“翰墨梅香”示范带工程建设,并于2021年开展沿线环境提升和风貌提升工作,包括村路口标识、古树庄园生态停车场及道路路面标志、标线等建设美化工作。墨园村现阶段已打造好旅游示范带的硬件设施,但却未做好联合周边资源的工作。墨园村附近的黄沙洞村被誉为温泉村,村中有多口温泉,也因此拥有多家温泉酒店。黄沙洞村距离墨园村12.13公里,车程约20分钟,但途中道路较为狭窄,缺乏景点打卡点。道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从黄沙洞前往墨园村的游客较少,游客们通常选择去黄沙洞村和墨圆村两个村之一,两村联动效果不好,不利于打造“翰墨梅香”示范带。

  三、打造惠州乡村文化示范点

  墨园村正处于由“外在美”迈向“内在美”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墨园村这个行政村的力量还不够。墨园村面临的困境是全中国乡村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一,村里人前往城市打工,不在村子里常住;而城市里的人也不愿意下乡;

  第二,村里的土地未得到有效的活化利用,土地属于村民,但村民缺乏知识、技能、资金、资源,无法利用土地来赚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出现了“有地不用”的窘境;

  第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来进行建设。村集体收入不多、村民的积蓄少,一个村缺少发展产业的足够资金,也就难以发展产业。其次,给到农业部门的财政资金较少。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做法通常是成立一个项目,然后由中央来拨款,而一旦没有了项目,农业部门每年得到的资金其实很少,在逐级分配之后就更少了。最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城市资本、城市金融不愿意进入到乡村来进行文化投资。

  (一)活化闲置资源,引进资本进行改造。墨园村的房屋承载着墨园村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缮古建筑,但却没有被利用起来,无法产生额外的收益。要让墨园村的古建筑真正能够焕发光彩,就要引进社会资本,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专业的运营机构或研学机构。通过流转土地和房屋的模式,获取分红和租金,让村委会富起来,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二)打造属于自己印记的乡村IP——“墨园文化”。墨园村要将自己的历史故事给讲好,形成属于墨园村的独特IP。首先,墨园村要努力由2A级景区转变成3A级景区,建立起游客中心,加入墨园村的村文化元素。其次,墨园村可以建立起一个村史馆,浓缩几百年来的历史,供游客参观。最后,需要有专门的讲解员来为游客介绍墨园村。墨园村可以同各高校合作,将各高校的学子培养成讲解员。

  (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研学产业。墨园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苦于没有产业,无法让游客消费。要破解困局,要由镇政府、区政府搭建起招商引资平台,为墨园村发展引入资本,引入既具有资金、又具有乡村振兴的企业,共同出资建造酒店、餐饮店。建成旅游、研学项目之后,政府要适当放手,将项目交由企业来进行运行管理,对企业的运作进行监督并每年考核企业的运行绩效。墨园村要发挥本村作为粤菜师傅名村的优势,支持村民自主创业,鼓励有技能的年轻人回来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最后,村委要对本村的所有资源进行梳理、规划和整合,让游客来游玩的时候能看到乡村特有的大自然景致。

  (陈旭东: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陆剑宝: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谭学轩: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