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群体中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现实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思想上培根铸魂,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引导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秉持开放包容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明理念上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文明实践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性。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把握文明传承发展的规律性,筑牢文化主体性,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新时代新征程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国际交往中保持平等的文明交流互鉴态度,弘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南。“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文化空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内容、新形式。要立足时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贴近青年需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润物细无声中厚植文化底蕴。要依托AI、VR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注重凝心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内生性和外源性风险挑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贯穿文化建设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共建机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平台管理,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搜集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重要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作者王亚煦,系广东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