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农村科普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提升农村科普效能,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农村科普资源日益丰富,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农民在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要看到,农村科普与农民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针对性与实效性亟待加强。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其中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9.16%和17.25%,这凸显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具体来看,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精准科普是关键举措。不同的群体对科普有不同的需求。农村科普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精准满足个性化科普需求。例如,针对农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应加大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培训力度,助力其提升科学生产与科学经营的能力;对于产业园区工人,重点加强职业安全生产技能、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治以及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其劳动生产与创新创造的技能水平;面向老年人群体,着重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防诈骗等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应用的能力;对于青少年,要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服务和实践体验活动,为他们参与科普、学习科技、体验科学搭建广阔平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融合传播是重要途径。提升农村科普效能,既要有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也要有高质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强化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村委会等现有资源,打造常设性的科普服务场所,完善综合服务设施的科普功能,扩大科普设施的覆盖面。比如,在村主要街道、村民活动中心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将科普知识有机融入美丽乡村环境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科普正由单一的线下活动向线上线下结合、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趋势,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比如,创新科普形式和手段,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打破农村科普工作在时空、地域上的限制,以图文、视频、动画、直播等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科普内容,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会协同是必然选择。提升农村科普效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广泛动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力量,打破协作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要汇聚农村科普组织、农村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各方力量,建立高效的协商机制,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学)会以及科技特派员等在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让农民能够直观感受到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应用的良好环境。
人才赋能是有力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升农村科普效能离不开人才赋能。要加强和优化农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拓展培训渠道。选派优秀科技团队深入农村一线、走向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注重发挥来自农民、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状元”等乡村科技人才的长期效应,激励他们以新观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机制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一方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建立完善的科普激励机制,健全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加强组织保障,鼓励用人单位将参与农村科普工作的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畅通科普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作者魏永莲,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