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与务实,是党员干部谋划工作、干事创业的关键环节。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务虚旨在辨明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务实行动奠定基础、提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从战略上谋划,就是一种务虚。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务虚虽带有“虚”字,实际上恰恰不能“虚”。然而,有些地方、个别干部理解片面,将务虚等同甚至歪曲为空谈清议,满足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虚功泛滥、实绩寥寥,滋生形式主义,破坏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因此,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务虚的本义,既重务实、又善务虚,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掌握好务虚这一重要方法论,更好推动工作。
务虚的价值在于“求是”。务虚的过程,本质上是深化认识、把握规律、谋划未来,它要求党员干部跳出具体事务,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审时度势、分析问题、谋划思路、研究对策。在实际工作中,上至党中央制定发展战略、破解改革难题,下至基层单位谋划年度工作、制定长远计划,都离不开深入的务虚来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务虚贵在解放思想、碰撞思维,求的是互相启迪、扬长补短、凝心聚力。务虚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透彻的理论分析之上。如果没有从过往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没有对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剖析症结,务虚的结果对现实就没有指导意义。因此,务虚作为“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使得出的结论、提出的对策符合实际、遵循规律。
务虚的最终归宿是“求实”。“实功”是检验务虚成效的标尺。务虚不能止于思想火花、理论推演,更不能沦为形式主义的“空转”。务虚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服务群众。如果一场务虚会议开得轰轰烈烈,口号喊得震天响,会后却不见行动、不见落实、不见实效,这样的务虚只会徒耗资源精力,助长虚浮之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务虚做得再好,若不能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推动发展的实效、群众可感的实惠,便是本末倒置,偏了中心、丢了初心、失了民心。
确保务虚不“虚”,关键要以“实”字贯穿始终。谋划要实。务虚要力戒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必须紧扣发展中的真问题、群众反映的难问题、中心环节的实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拿出解决方法。党员干部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务虚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和数据基础之上,才能确保工作举措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转化要实。务虚形成的共识、思路、方案,要能迅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督办机制,畅通从“务虚会场”到“落实现场”的路径,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作风要实。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克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行为,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既深谋远虑、谋定后动,又敢作善为、久久为功,以实绩实效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撰文 张珂